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人型棺柩
選展品

  • 生命科學廳/2F/「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展示區
  • 2002/12/13
研究古埃及文化中最神秘的死後世界,非棺柩及木乃伊莫屬
人型棺柩內的死者若留存木乃伊該是未成年的狄克努 (Di.khnoum)  -科博館生命科學廳
人型棺柩內的死者若留存木乃伊該是未成年的狄克努 (Di.khnoum) -科博館生命科學廳
一、緣起

目前,全世界知名的博物館中,大多珍藏古埃及的古文物,尤以木乃伊為大家的最愛。大英博物館古埃及文物在日本及上海巡迴展均造成空前的盛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千禧年推出的「古埃及的今生及來世展」,在短短3個月之內,就吸引了近50萬參觀觀眾。曾在美國華府展出的「追求來世永生一古埃及瑰藏」特展,名列當年全美博物館暑假檔之冠。顯然,在社會大眾的心目中,能觀賞甚而擁有埃及的古物一棺柩及木乃伊是眾望所歸。

經過長達十年馬拉松式的信件、傳真及電子郵件之往來,旅居法國的華裔古埃及學專家黃琤女士有意將其親友所珍藏的埃及棺柩及木乃伊精品並出具專家鑑定自由出口證明以低於市價轉售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作為收藏研究及永久展示之用。以下是人類學組自埃及考古學的觀點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埃及學家蒲慕州教授所提出的鑑定報告。

二、古文物標本描述及保存現況

這件本質人型棺柩現況完整,附棺蓋及棺座;棺長 170公分,寬49公分,厚35公分。由此人型棺柩上之象形文字的記文,可得知死者狄克努DI-KHNOUM是為HOR-KHEB (父) 與HEDIKEN.‥(母) 之子。又以其肖像未飾鬍鬚,記文中亦末言明其社會地位,可以推測死者去逝之際可能尚未成年。

最早的人型棺柩 (sarcophage anthropoide) 散見於「中王國」(Moyen Empire,約西元前2933-1710年),自「第十七王朝」(約西元前1963-1786年) 起被普遍使用;棺木長方矩形造型之改變,也連帶影響其製作的技巧與裝飾。此狄克努棺柩之棺座與棺蓋,是以准頭與槽溝上下相嵌的方式來併合;依其造型與裝飾的風格,可以推斷它的年代是在「第三過渡期」(3e Periode Intermediaire,西元前1069-664年) 之後,與希臘人征服埃及之前;換言之,它是介於「賽伊時代」(Epoque Said) 與「下王朝」(Basse Epoque) 即西元前664-332年之間。

此棺柩之外表,是先於裱貼棺木外的麻布上施塗石膏,然後再在石膏白底層上會寫多彩圖像與象形文字;棺柩內裡,則為無飾原木。

棺柩下腳部分轉成台座,始於「第二十二王朝」(西元前948-743年),可能是為適應葬禮,如「開口儀式」(Ouverture de la bouche) 時的立棺擺置所需而衍生;此一轉變,同時影響棺蓋與棺座裝飾的統一與諧合,以及構圖之垂直排列與平行走向的發展,還有,經文數量的增加與延伸。在「第三過渡期」末,棺柩的圖飾又有復古的趨勢,但也同時存在許多不墨守成規、突破傳統的例子。當時,埃及因新興資產階級的產生與人口的增加,影響了製作棺柩工匠的職業態度;大量生產,引致它們對圖案與記文的草率成章,或是為投客戶所好而刻意的畫蛇添足。

棺柩,以白色為底色的裝飾,出現於「新王國」(Nouvell Empire,約西元前1550-1069年) 初的「第十八王朝」(約西元前1550-1295年),取代了早先慣用的黑底色,且圖飾記文也趨向於多彩的使用。而妻、子伴旅的圖像,也為神像取代,以佑護死者邁赴永生。

棺蓋上方

此狄克勞DI.KHNOUM之人型棺柩之棺蓋上方之死者肖像,是以褚紅色塗面,眉眼描黑,髮分三束。頸下胸前掛有以隼首日輪為端結的複串華鍊 (ousekh),上繫眼形 (oudjat) 護身符,以助之抗凶。

三、藏品評鑑-人型棺柩

古文物收藏者黃琤女士之描述,人型棺柩內的死者若留存木乃伊該是未成年的狄克努 (Di.khnoum)。依柩棺之材質、造型、棺內外彩繪像及象形文字,該棺柩的年代為西元前664-332年之間(古物及考古藝術專家推斷年代為西元前711-332年,見附錄二)。按古埃及年代表分屬第二十六王朝的薩美提克一世 (Psammetichus I) 或是第二十三王朝至波期統治的第三十一王朝。

這具獨缺木乃伊的棺柩對於了解古埃及人的死後世界,特別是來世觀中,人死後靈魂與肉體的共存、共生關係具有展示視覺上的美學效果。

課綱實質內涵
自-J-A1, 社-J-A1, 藝-E-A1, 藝-E-J1, 藝-E-B3, 生 J3, 多 E3, 多 J5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3/01/12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