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Say Hello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7)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83)
資訊科技(25)
海洋教育(55)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483)
地球科學(307)
人類文化(135)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6)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5)
自然科學領域(773)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78)
科技領域(27)
生活領域(31)
環境議題(302)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0)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7)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6)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20)
SDG 5 性別平權(2)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1)
SDG 11 永續城鄉(29)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6)
SDG 13 氣候行動(17)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15)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2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7)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31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多元文化議題
臺灣台語導覽/教學活動
本館辦理臺灣台語定時定點常設展場導覽或教學活動說明服務,觀眾入館後,現場免費參加。
食農教育
海洋教育
生命科學
人類文化
物理
臺灣南島語族
近年來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群數目由原有的9族,增加為邵族、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雅美、布農、泰雅、賽夏、鄒族、阿美、卑南、魯凱、排灣、拉阿魯哇,以及卡那卡那富等16族。因此,本展示嘗試在歷史與舊傳統的基礎上,整合臺灣南島語族的新生命,以呈現臺灣文化的多樣性,與凸顯臺灣文化的獨特性。
海洋教育
原住民
彩色世界
彩色世界什麼是光?什麼是色?它們有什麼性質?呈現什麼景致?傳達哪些訊息?引起生物什麼反應?自然界的生物如何利用這些光與色求生存? 人類又如何利用它們,締造了藝術的成就,豐富了精神生活?「彩色世界」幫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
生命科學
人類文化
物理
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用火、生火能力的生物,希望透過這個展示,揭示人類開始用火的秘密,以及認識用火的力量對文化的影響。儘管我們不會有機會問到第一個用火的古人類,為何選擇開始用火,但是透過考古學與民族學的遺物,我們有機會窺得人類在演化道路上的心路歷程,並且介紹臺灣史前用火歷史的獨特發展進程。
植物
昆蟲
地質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木乃伊
埃及木乃伊,進駐科博館。研究古埃及文化中最神秘的死後世界,非棺柩及木乃伊莫屬。經過長達十年馬拉松式的信件、傳真及電子郵件之往來,科博館向法國華裔古埃及學專家購得一尊男性木乃伊及人形棺柩,作為收藏研究及永久展示之用。
考古
木乃伊
人型棺柩
埃及木乃伊,進駐科博館。研究古埃及文化中最神秘的死後世界,非棺柩及木乃伊莫屬。經過長達十年馬拉松式的信件、傳真及電子郵件之往來,科博館向法國華裔古埃及學專家購得一尊男性木乃伊及人形棺柩,作為收藏研究及永久展示之用。
考古
木乃伊
邵族藥用植物誌初探
筆者的祖母是村裏的草藥師,家中會種一些常用的藥草,以因應不時之需。當我從大學畢業,所認識的植物已比她還多,不久她就撒手西歸,很後悔没有好好跟她學習,並記錄她的驗方。
植物
原住民
原住民服飾與飾品
臺灣原住民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過去的研究多承襲日治時期從語言的分類來看,而分為平埔族與高山族,而高山族底下再細分為九族。隨著原住民自覺運動的興起,台灣原住民目前官方的認定為十六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特色,展現在服飾文化,成為台灣獨特的瑰寶。
原住民
王者之音-曾侯乙編鐘複製精品
當年編鐘被發掘後即於湖北省博物館展示至今,為大陸一級文物,禁止出境展覽。而以原件為母範複製出的整套編鐘,即這次展出的精品,經驗證為今日最接近原件的複製件。
古代科技
物理
化學
大自然的聲音
聽覺是人類探察事物不可或缺的本能,聲音也是我們和四周保持聯繫的憑藉。這個單元由十幾種動物的發聲方式和作用揭開序幕,為我們介紹大自然和人構成的音響世界。
生命科學
人類文化
物理
EP.20 作伙談同火!
聽張博士與人類學家李作婷博士來分享,在日本及臺灣皆有豐富考古經驗的李博士,用宜蘭腔台語分享了在臺中考古工作的趣事,並深入探討了「同火的日子」特展的精彩內容,以多元的方式來呈現了「火」的各個面向。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山水好生活」– 臺灣原住民族生態智慧
本課程主題融合環境教育與文化教育,認識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方式,如何在大自然的和諧秩序內進行,成為文化與生態交融的表徵。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永續發展
原住民
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特展
本特展嘗試透過生物學、歷史、文學、社會學、民族學、視覺人類學、法律和政治學等學科,整合探討婚姻習俗的演變和在當代社會所面臨的挑戰。
人類文化
EP.33 【策展人開箱】-「同火的日子」特展 feat. 李作婷&劉憶諄 aka 選擇困難巧妙搭配二人組
本次特展有許多全臺首次展出的珍貴標本,包括十三行遺址的「鍛鐵爐」,及國立清華大學後山清朝古墓中所發現的「玻璃頂戴」等,這些都與「火」有怎樣的連結呢?
植物
昆蟲
地震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玉里的法國爸爸
《玉里的法國爸爸特展》介紹一群來自法國的牧者,從光復初期來到花蓮,透過傳教的過程,將西方的物資、醫療與教育帶入,默默的照顧偏鄉資源分配不到的地方。現今的玉里,除了是臺灣重要的米倉與農產重鎮,也是消暑與度假的勝地;從現今的盛況,對照老照片,可以看出不論在玉里河東或河西,因為這些法國牧者的耕耘,使得當地不論在經濟狀況、傳統文化的維護、以及居住環境等各方面得以改善。
人類文化
博屋瑪之眼特展
美學教育
原住民
蘭嶼區
晨曦初露,從臺灣東南邊往日出的方向望去,一個朱紅色小島浮現在波濤之上。這個島,人們把它稱為「紅頭嶼」。島上有一群人,他們自稱「達悟」(Tao),傳說自己是大森山巨石與西南方海岸竹林的後裔,在這個島上過著簡約而知足的生活。
自然保育
植物
原住民
大洋洲
本展區透過陽光、海洋與自然關係的空間氛圍,呈現大洋洲開放、通透和明亮的生命能量。展示主題分為:「大洋時空包覆的島嶼」、「人的起源與擴散」、「族群與社會」、「 事物的認識與描述」、「海洋」、「陸地」、「戰爭與社會 」、「聚落、房屋與文化 」、「身體與技術」、「多樣與變化」等10個單元。以巴布亞語族的物質文化為主,展出文物249件,其中五分之四由劉其偉、劉寧生等人所採集捐贈。
海洋教育
原住民
通往彩虹的那端—泰雅服飾文化
彩虹,是自然界的美麗圖騰,也承載了泰雅族人千百年來的憧憬與期盼。傳至後代,紋面已成為傳統技能獲得族人認可的象徵,唯有紋面的族人,才能通過彩虹橋,與祖靈相會。
人類文化
Matamasaz—拿麼厲害特展
拿麼厲害這用法的緣起,來自於部落的紅榜。族人傳統會將獸骨懸掛屋樑,近代則擺放獎盃、獎狀,現代更流行貼紅榜,彰顯能力。在今日原住民族部落中,每當族人考取公職、錄取學校、獲得勝利等,親朋好友都會送紅榜給予祝賀。紅榜在漢人社會已快消失,但在今日南部原住民族則大為流行,沒送紅榜還會被認為不禮貌呢!這些紅榜跳脫漢人習慣用語,顯現原住民的語境,非常有意思。「拿麼厲害」就經常出現在這些紅榜上。
原住民
1
2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31筆資料,第1/2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