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3)
資訊科技(25)
海洋教育(60)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34)
地球科學(313)
人類文化(137)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6)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7)
自然科學領域(828)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7)
生活領域(35)
環境議題(339)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3)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8)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7)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5)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2)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7)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0)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70)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120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
針鋒相對-多樣的海膽棘刺
臺灣從高潮線的岩石表面,一直到水深5,300公尺的海底,分佈著超過100種海膽,而棲息在不同生態環境的海膽各自演化出不同功能與形態的棘刺。
無脊椎動物
海底的化石證據-澎湖水道動物群大發現
古生物學家總是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以拼圖的精神重塑遠古生物生活的場景。 三十幾年前,臺灣海峽海域漁民陸續打撈起冰河時期在澎湖海溝活動的哺乳類動物化石,正是所謂的「澎湖水道動物群」。
氣候變遷
哺乳動物
古菱齒象
古生物
考古
八爪秘密客
章魚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和溫帶海域,有圓圓軟軟的頭部,八隻長長的腕足,牠們平時利用腕足在海底爬行,也可以伸縮腕間膜來游泳。
無脊椎動物
以子之矛,為己之盾
海洋,廣袤而神祕,要在這裡生存,必須要有高人一等的獨家秘技。許多海洋生物天生沒有強兵堅甲,卻有獨到的自我防禦方法。
動物
真板頭龍-恐龍中的坦克車
恐龍
古生物
迅掠龍-中生代的群體掠食者
生活在晚白堊紀時期的迅掠龍,雖然牠們不是當時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但卻是最可怕的掠食者。
恐龍
古生物
竊蛋龍
屬於腔尾龍類一員的竊蛋龍,是一種善於奔跑的二足小型恐龍。牠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短;而且頭上還有一高聳的骨質頭冠,非常的突出。此外,竊蛋龍的嘴喙是沒有牙齒,取而代之是強而有力的喙和下顎,作用和現生鸚鵡的喙差不多。
恐龍
古生物
撫我則后-軟身媽祖神像
人們稱祂為「媽祖婆」,就像媽媽、祖母與婆婆一樣的親切慈祥。但信徒們都知道,媽祖婆是很嚴厲的。每個人的願望要自己努力去實現,不要以為向祂許願就可以完成。但用盡一切努力還無法完成,只要誠心祈願,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
心靈生活
農業生態展示區參觀護照
農業生態展示區參觀護照,學習單,歡迎下載使用
食農教育
EP.12 精雕「矽」琢-放射蟲的微與美 x 葉貴玉
放射蟲不是蟲,是海裡如細沙一般的小生物,要找到放射蟲化石不是容易的事,野外採標本驚險萬分,船上採標本暈船再暈船,但憑藉熱血的研究魂,這些問題牙一咬就過了。
無脊椎動物
古生物
EP.08 珊瑚礁裡的棘皮動物 x 李坤瑄 - 精華
這片絕對是史上最精采精華片段,沒有之一。此片無血腥,但充滿各種毀三觀的棘皮動物生長方式,有自割的啦、有自我分裂的啦、有在海底暴動的啦。呵呵呵你以為海星只會是掠食者的角色嗎?沒有喔~牠也是會被吃掉的。
無脊椎動物
EP.08 珊瑚礁裡的棘皮動物 x 李坤瑄 - 演講
臺灣的生物礁生態現況,生物礁裡的棘皮動物千奇百怪,到底有誰啦?海星進食的特別行為(把胃翻出乃)!海星有天敵~
環境科學
無脊椎動物
EP.08 珊瑚礁裡的棘皮動物 x 李坤瑄 - 幕後訪談
花2個星期泡發的海參本參,在現場帶了活體海參做比較,李坤瑄大哥也分享人們食用棘皮動物的現況及歷史。
環境科學
無脊椎動物
生命登上陸地
生物學家推論海洋生物的搶灘行動很可能早在幾十億年前當陸地形成時就已開始,但低等植物成功地生存於水濱之最早紀錄,則是四億多年前的事。再經過五千多萬年,動物才開始出現在植物已捷足先登的陸地上。 這個單元引導我們重新經歷生命登上陸地的過程,看看生命登陸前後的海陸環境;動物為了適應陸生環境,如何在攝食、呼吸、循環、排泄、生殖以及移動等方面發展出巧妙的機制。 本區展示兩種現生爬行類—鱷魚及蟒蛇,更讓大家對爬蟲類的特徵有概略的瞭解。
海洋教育
動物
古生物
EP.02 膽識過人-海膽多樣性 x 李坤瑄
你知道海膽有分長得正的跟長得歪的嗎?你知道吃下肚的海膽,是牠身體的哪個構造嗎?海膽的刺變化多端,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海膽的殼色彩豐富,有紅有黃有紫有綠,片中各種海膽標本,還有來自深海的奇異海膽,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自然保育
海洋教育
無脊椎動物
EP.24 里海岸村恰恰恰 feat. 邱郁文 aka 宇宙級幽默的討海人
臺灣四面環海且擁有岩礁、珊瑚礁、礫灘、沙灘、泥灘及河口紅樹林等多樣的生態環境,生活在臺灣的您一定曾經有過到海邊遊玩的經驗;那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下,當地居民為了生活,會發展出什麼樣的在地文化來適應呢?
動物
海洋鋼鐵人-美麗精緻的海膽體殼
在海膽充滿防禦與威脅性的棘刺下,您可能沒想過牠隱藏著美麗的體殼。
自然保育
海洋教育
無脊椎動物
海洋裡的軟珠寶-五花八門海蛞蝓
海蛞蝓是海底的無殼蝸牛,牠們瑰麗、多彩、造型奇特的樣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好比海洋裡的神奇寶貝。 我們跟著科博館黃興倬博士前往墾丁南灣
自然保育
海洋教育
無脊椎動物
海底變色龍
海洋中隱藏著許多變色高手,牠們大多讓自己和背景融為一體,欺騙敵人也欺騙獵物。海洋中並不是強悍者才能生存,這些海洋變色龍利用獨特的方法,讓自己在危機重重的海洋中存活下來。
無脊椎動物
EP.26 潛入海里 feat. 黃興倬 aka 科博館海王子
海底世界的照片及影片展現著獨特的氛圍及光彩,對於這個被稱之為「內太空」的海洋,在研究人員的眼中有什麼迷人又特別之處呢?
海洋教育
魚類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120筆資料,第1/6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