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
主題導覽搜尋
植物
植物
「生態觀察隧道」內有觀察箱,觀眾利用手把握桿控制攝影機,觀看活生生的動物身上的細微構造。電腦顯微鏡以電腦、顯微鏡與視聽媒體組成。觀眾可自由調控放大倍率介於35到280甚至500倍由電腦控制的顯微鏡及顯微攝影機;在電腦控制板面上輸入指令後,螢光幕中就顯示出該標本精緻的微體構造及圖文說明。電腦顯微鏡展出的內容涵括動物學、植物學、地球科學、人體科學與醫學中的特定主題。
自然保育
生命科學
地球科學
「芸芸眾生」主要由七個逼真寫實的生態造景(Diorama)來展現地球的生態系:由高緯度到低緯度,分別取景自加拿大凍原、中國東北溫帶林、東非稀樹草原、婆羅洲紅樹林、加拉巴哥海岸、美國索諾蘭沙漠及哥斯大黎加雨林。
這些造景是根據視野所見等大的壁畫及巧妙的燈光配置做出如真似幻的景深,配合各種延續景致的適當模型和標本仿製而成的。每個造景前的扶手面板上,有針對所有物種的詳細解說和生動活潑的觸控式多媒體節目,深入介紹該地的生態。
在這裡,觀眾不必周遊世界,即能體會「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的驚喜,以及瞭解尊重生命、憐惜萬物的真諦。
自然保育
生命科學
臺灣擁有層層疊疊的山巒和四季豐沛的水氣,造就出複雜而多樣的生態系,涵蓋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的特殊動植物相。本區以臺灣中部地區極重要的大甲溪流域及其鄰近區域為範圍,自出海口溯源而上至發源地,在四個不同的海拔高度選取獨具臺灣特色的生態系:大甲溪口海岸、蓮華池常綠闊葉林、鞍馬山霧林、南湖圈谷等展示主題。
本區可和「芸芸眾生」展示區一一比較,例如大甲溪口海岸和婆羅洲紅樹林兩處溼地均為棲地保育的熱門話題,前者是鹽生沼澤,後者是紅樹林,各具特色。蓮華池常綠闊葉林點明了臺灣被稱為亞熱帶的原因,和哥斯大黎加雨林的植物相可做一番比較。鞍馬山霧林是一個溫帶林,卻只出現在溫暖多雨的臺灣中海拔山區,有別於中國東北溫帶林的景觀。南湖圈谷因臺灣奇高無比的山區造就成一片雜處在熱帶地區的寒原景象,卻與加拿大凍原大異其趣。
自然保育
海洋教育
生命科學
地質
現今所謂的農業,係指人們利用土地、陽光、水分、空氣與礦物質等培育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以獲得生活物資或維護生活環境的產業。隨著農業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同時面對外來種入侵、農藥殘留、化學肥料濫用、環境污染等問題。
食農教育
植物
動物
考古
漢人的心靈生活來自於其不同於西方的宇宙觀、人生觀和社會觀,這種心靈生活指導人們面對自然、他人及自我的態度。 古代漢人為求長生不老,而有飲食養生、拜神誦經、胎息辟穀、導引行氣,甚至煉丹服餌的行為。生者細心的規劃人死後的世界,死後的世界也反映了現實人生與社會生活。
美學教育
心靈生活
植物
張博士與您分享臺灣的巨獸-古菱齒象,古生物學家透過從澎湖水道海底打撈上來的珍貴化石,從化石的形態測量,進而推算出這些動物的體重,重塑牠們的生態樣貌,原來就在臺灣的周遭,曾經有超過10噸的巨獸在此棲息悠遊。
古菱齒象
古生物
這隻大王魷魚(Architeuthis dux Steenstrup, 1857 大王魷魚)的分類地位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槍形目,大王魷魚科。牠的體長8.84公尺,重達240公斤,由紐西蘭國立水文及大氣研究所在紐西蘭海域捕獲,贈予本館。
自然保育
海洋教育
大王魷魚
植物
加拿大的北極地區,
有著寒冷、風大,年降雨量不多的凍原,
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
最熱的那個月的平均氣溫也只在 0°-10℃之間。
由於生態環境十分嚴酷,
動植物的種類都不多,
其中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就是麝牛
自然保育
哺乳動物
恐龍是脊椎動物家族的成員之一,屬於雙弓爬行羊膜類中的祖龍類。牠最主要的演化特徵均與行動有關,這包括了骨盤內部結構(髖骨上開放式有孔的凹孔),和大腳骨與骨盤的連接方式等(股骨頭端呈球狀,可以朝內嵌入髖骨),使得牠們四肢直立,而不像其他爬行動物的爬行姿態。牠們早在2億3000萬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直到6千5百萬年前的滅絕,牠們在地球生活了1億6000多萬年。
恐龍
古生物
本單元藉一系列有關食物鏈、尺度的問題、骨骼架構與生存方式等展示,隱喻在演化過程中存活下來的生物,其體型大小、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都和環境密切配合。 此外,以生活在不同陸地或氣候區的哺乳動物標本,搭配其棲息環境之圖片,顯現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並展現演變成早期人類的哺乳動物,以及牠們如何在熱帶雨林及草原區逐漸演化出直立的姿勢和較大腦容量的過程。
自然保育
哺乳動物
共323筆資料,第14/17頁
2022/09/2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