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回顧

2019-11-30~ 2020-01-31
臺灣中部地區是考古學研究重心之一,目前已知遺址有兩百多處,分布地形包括沿海平原、大肚及八卦臺地、臺中平原、丘陵區及高海拔區山地,史前文化相有大坌坑文化(6,000-4,500B.P.)、牛罵頭文化(4,500-3,000B.P.)、營埔文化(3,000-1,600B.P.)、番仔園文化(1,600-400B.P.)。

2019-11-27~ 2020-05-26
熱河生物群被國際古生物界稱為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位在中國北方遼西地區出土的熱河生物群化石不僅數量多、保存良好,所發現的動、植物化石超過20個生物門類,主要研究地層更跨越約1100萬年,此特展以通俗的科普方式帶領觀眾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

2019-11-20~ 2020-05-17
生物礁,是經由生物原地生長作用所建造的地形構造。生物礁的發展需要漫長的時間且過程相當複雜,牽涉許多種類的造礁生物與共域生物的交互作用。本特展除了介紹生物礁的種類,以及生物礁在台灣週邊的分佈以外,並展現生物礁在全球海洋生態以及人類未來生存的重要性。

2019-11-16~ 2019-11-24
教育部潔能系統整合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辦公室、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聯合舉辦「2019臺灣能-潔能科技創意展」。展覽期間即日起至24日止在臺中科博館舉行,期間展出108年度計畫各單位的精采成果及潔能競賽金牌實作作品等,也有能源小學堂等豐富活動。

2019-11-01~ 2019-11-30
重建記錄館收集了民國88年之921大地震發生後,許多團體組織所努力進行重建的成果與文件。本館設定為免費入館參觀,在適逢921大地震十週年之際,我們設計了五個主題來呼應本展館主題「以蛻為進」,藉以展示921地震後政府與民間團體對於災後救濟與重建的成果。

2019-10-01~ 2019-11-29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的確,為了求生存,我們都得吃東西。藉由吃,動物可以從其它生物的身上得到賴以生存的能量。有些動物靠吃植物來獲取能量,有些動物則專吃其它動物來維生。而牙齒正是動物求得生存的主要工具,也是消化系統獲取能量的第一道關卡

2019-08-20~ 2020-06-28
2019年是為聯合國 (UN) 公布之「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也是俄羅斯化學家門得列夫 (Dmitri I. Mendeleev) 提出元素週期表的150週年。全世界化學科學界紛紛發起各項學術活動與科學推廣活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共襄盛舉,特別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化學會,共同推出「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

2019-08-01~ 2019-09-30
博物館蒐藏自然史標本是博物館的重要使命,唯有健全的標本蒐藏,才能做為博物館後盾,協助研究之進行,和展示與科學教育活動的推動。在昆蟲方面,博物館除了保存昆蟲本身做為標本外,也經常會保存昆蟲在活動時所遺留下來的各種生態遺跡,如巢、蟲癭、蛀痕或排遺等,透過這些標本的蒐集,不僅能更了解生物的各種行為、季節性與分布外,還能做為分類鑑定參考之依據,更能進一步做為探討其演化與適應的重要物證,是非常重要且值得蒐藏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