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回顧

2015-07-08~ 2015-10-18
開幕式由科博館副館長周文豪與藝術家法利思共同揭開紅布,展示作品「森林之王」,此作品利用「槍托」打造紅毛猩猩,呼籲人類停止殘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另外現場也擺放全白的複製品,可讓觀眾簽名留言,抒發對大自然保育的想法,未來此件還會到紐約、倫敦等地展出。 作品還有馬、紅毛猩猩、臺灣雲豹等動物形象作品,法利思先生的妻子黃惠娟小姐表示,因為自己為臺灣人,她的丈夫法利思先生也非常喜歡臺灣,因此一直問她臺灣有什麼特有種動物,臺灣雲豹作品就是在她推薦下產生的。法利思先生表示,人類有人權,自然應該也有屬於自然的基本權,希望透過這些藝術作品,讓臺灣以及整個地球上的人,都能感受大自然的珍貴,並尊重萬物共生共榮的權力,延續愛地球、愛萬物的理念。

2015-07-03~ 2015-12-06
特展以十八銅人來說工安故事,包括十八銅人陣式、控八控控工安中醫診所與十八銅人工安散等展示內容,歡迎踴躍參觀吸取新知!
展覽包括各式危害工作因素闖關的十八銅人陣式,觀眾可以搖身一變變成十八銅人陣式武功秘笈的闖關人物;展區中設有控八控控工安中醫診所和十八銅人工安散,透過AR互動媒體裝置,在生動有趣的互動體驗中,觀眾可扮演指出銅人身體欠安原因的控八控控中醫生。

2015-07-01~ 2015-12-01
你曾否被動人心弦的歌曲所感動?身體隨著節奏與拍子自由舞動?音樂、節奏、旋律、人聲及噪音環繞在生活週遭,我們為什麼會在喜樂與感傷之際歌唱起舞?奧妙的基因、身體和大腦是如何體驗聲音和創作樂曲?音樂和聲音如何在社會、文化與傳統產生意義?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科學藝廊」(Science Gallery)跨國交流,結合音樂、聲音藝術與科學教育的互動展品,帶領歡眾在遊戲與豐富的體驗活動之間,探索音樂與身體的微妙關係。

2015-06-26~ 2015-08-30
此次展出過往臺灣帽席產業中三大藺草:鹹草、大甲藺、燈心草的展品及製作工具,其中有一件80年的藺草樣片,是孫業琪先生在大甲進行田野調查時,以其他編織作品換取的珍貴編品,上面編織鳥及梅花的圖案,象徵喜上眉梢,是珍品主人母親留給她的嫁妝。另外還有50年的臺灣圖案樣片、已故童玩專家黃恆男老師過去從日本蒐集並傳承給孫業琪先生的十二生肖編織藝品,都可看到編織工藝之美。

2015-05-22~ 2016-02-22
此展分五個展區:第一部分介紹青銅器的起源、世界青銅器的分布,以及青銅器在古代社會的地位與重要性。第二部分談開採銅礦、煉銅的方法,展出古代採銅、煉銅的各種工具,礦石、煉渣,以及礦坑、煉爐的復原模型。第三部分說明青銅器的鑄造技術與方法,包括「塊範法」與「失蠟法」。第四部分展出商代早期到戰國時代的各類青銅器,並揭開上面銘文、族徽的奧秘。第五部分介紹現代鑄造工業技術,讓觀眾了解鑄造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2015-04-24~ 2015-07-12
殼斗科是臺灣闊葉林非常重要的植物,原生殼斗科植物為臺灣木本植物第二大科,包括歷經冰河期的孑遺植物臺灣山毛櫸,世界僅約10種,不怕雪,且耐雪壓,但在全球暖化過程,此盤據山頂的孑遺夏綠林還有退路嗎?這也說明何以世界保育聯盟紅皮書將其列入易受害等級,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其生育地為自然保留區。夏綠冬淒美的臺灣山毛櫸呈現四季不同景觀,還有栓皮櫟、槲樹、槲櫟、短柄枹櫟等會落葉種類,也是秋紅、黃、褐的大地彩繪家,其他展件都是常綠樹種,葉形由波緣大型的槲樹,到鋸齒邊緣小型的高山櫟、太魯閣櫟,呈現多樣性的櫟葉特色,展覽除了讓更多民眾認識殼斗科外,還加入自然生態及生活應用的趣味議題,讓大家吸取新知。


2015-03-27~ 2015-08-30
遇見阿菇特展分三階段展示作品:科博館的菇類、魔菇(毒菇及有趣菇類)、菇菇饗宴(食藥用菇),每一階段都有超過30幀攝影作品,並搭配菇類標本展示,讓民眾能多元學習。現場特別展示會發光的「螢光菇」,魔菇部落施雨伸先生表示,墾丁小菇是他無意間在墾丁新發現的菇種,從出菇到凋謝大概3-5天的時間,是臺灣發現的第九種螢光菇類,因屬野生菇種,在室內栽種需要兼顧濕度、溫度及二氧化碳濃度的控制,這次首度在科博館對外公開展示,歡迎民眾一睹「光」采!
科博館生物學組博士周文能表示,本次所展覽的照片,是他歷年來在野外捕捉到的菇類畫面,包含多幀在科博館捕捉到的菇菇「倩影」,是他在館內工作20年來的歲月累積,對於菇類研究的著迷,讓他樂在其中,期待能引領大家感受菇類的美麗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