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展覽回顧

2017-01-23~ 2017-06-18
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科博館推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雞與蛋的故事》特展,展示融入許多生動有趣的互動展品,還有從科博館鳳凰谷鳥園遠道而來的金雞、銀雞、黃金雞等珍稀觀賞雞隻,地點在科博館西屯路廣場行動教育巡迴展示車與戶外區,一定要把握「雞」會參觀! 展示內容包含:科學雞事、文化雞事、生活雞事與奇聞雞事等展項。在科學雞事中,介紹雞的起源、雞隻的構造、雞隻的習性與雞蛋的結構。在文化雞事中,述說雞在人類生活中,所賦予或扮演的各樣文化上的體現,還有在中西方畫作中和雞與蛋相關的畫作、雞字的來源、雞的生肖、東西方的蛋文化等。在生活雞事中,介紹雞的飼養及雞和蛋在飲食與迷思的知識。在奇聞雞事中,展示轟動一時的無頭雞麥克,以及最長壽的雞-馬蒂達等有趣內容。

2017-01-11~ 2017-06-11
PM (particulate matter),指的是在汙染的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中文稱作「懸浮微粒」。當它的粒徑等於或小於2.5微米(μm),就稱為PM2.5(細懸浮微粒)。由於PM2.5粒徑極小,不到人類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因此它能輕易跟著空氣進入人體,累積在肺部,或進入肺泡微血管之後,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如果PM2.5帶著有害物質,將引起各種不同疾病。

2016-12-30~ 2017-04-05
看不見的尺度-奈米特展》是由國立科技工藝博物館的陳玫岑博士和許多奈米專家聯合設計的特展。展覽不只介紹了奈米世界的現象和原理,還延伸到許多例如植物(荷葉)、動物(蝴蝶翅膀的顏色)以及醫學(獵癌)、生活工藝(奈米隔熱、彩色玻璃)等應用方面,並提供了許多可以動手操作的展品。

2016-12-02~ 2017-01-02
展場多件超過百歲的盆景爺爺與盆景奶奶,獨一無二的姿態都是經過長時間淬煉的結果,包括「大懸崖」式的百歲五葉松,樹枝與松葉的比例十分罕見,整個松葉如「傾盆而下」般往下生長;也有運用高接技術嫁接系魚川真柏至軟枝石松(綠赤柏)砧木上的盆景;廣場中間的五葉松、真柏、赤松皆超過百歲,彷彿引領眾盆景盡情綻放自我。 自古以來盆景是文人雅士所喜愛,是活的藝術品,也是一種文化,照顧盆景是個人修心養性的一種生活享受,也是日本人用來舒壓的園藝治療重要項目之一。科博館除了鼓勵大眾探索自然科學奧秘,也透過展示盆景藝術,傳遞享受生活的概念。

2016-10-26~ 2017-05-14
各式大型互動展品引起民眾踴躍嚐鮮,展覽內容由五大異能系的生物擔綱演出。迎賓入門的「巧能系」異能者,以色彩鮮豔的海蛞蝓為代表,繽紛的色彩密碼暗藏牠們如何突破分類藩籬,巧妙獲得生存能量,或是奪取他人防禦武器的美色心機。「忍者系」是一群能耐受各種極端物理化學環境的生物,其中最搶戲的水熊蟲,曾被美國太空總署送至太空作為實驗材料。眼睛是動物演化過程的一項奇蹟,人類總自詡雙眼是「靈魂之窗」,但「超視系」異能者有的擁有與人眼大異其趣的神奇視覺,有的眼睛造型奇特或數量眾多。甚至有些生物不依賴視覺,照樣發展出令人驚異的3D空間感官。

2016-10-18~ 2017-02-28
自全世界最大「美國土桑的精品化石」展售會帶回珍貴化石,並精選35件珍貴化石,於科博館陽光過道辦理《土桑化石菁華》特展,有頭角崢嶸的各式哺乳動物,全世界最大的獅子頭「穴獅」、鯨豚重新下海的關鍵證據「龍王鯨」、在冰天雪地中靠著犀角鏟雪的「披毛犀」等多樣珍貴化石。

2016-07-14~ 2017-01-02
科博館展出「明察秋毫-野鳥生態木雕特展」,除了可看到臺灣「唯二」比賽級野鳥生態雕刻家李宜融及黃麟鳴兩位老師的作品外,還有來自日本野鳥雕刻協會的作品,超過60件野鳥木雕作品,包括栩栩如生的臺灣鳥種、褐頭山雀、非洲的紫胸佛法僧等不同種類,現場也展示鳥類標本,民眾可透過對照觀察鳥類形體,進而深入了解野鳥生態。

2016-03-30~ 2017-02-28
有科學家稱本世紀將是腦的世紀,因此我們都將無可避免地受到這波革命的衝擊或庇蔭。適逢科博館卅周年,本館推出「腦中乾坤:心智的生物學」大型特展,以淺入深出的內容搭配活潑先進的互動遊戲,希望能寓教於樂,讓國人對腦有更多更深入的認識。
特展內容包含七大單元:「結構的腦」「知覺的腦」「感性的腦」「理性的腦」「變動的腦」「波動的腦」「精微的腦」,從無腦動物介紹到高度發展的人腦,人體的感覺與人腦的知覺,人腦掌控的情緒和理性、腦的成長與疾病、腦波的本質與應用、以及臺灣在果蠅腦上的傑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