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特展
特展序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只要有從龍的雲、從虎的風,就能展現萬千氣象!自古至今,龍的傳說和意象一直長存在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心中,無論是龍躍九天,或是龍戰於野,甚至龍潛於淵,都在描述遙遠而崇高的未知。歷朝歷代興衰更替,不變的是對龍的尊崇和膜拜。穿龍袍、把龍杯、坐龍椅、臥龍床,是真龍天子的一日生活。升斗小民只能靠著12年一輪的生肖傳說,努力誕育龍子龍女,以期和遙遠神聖的龍攀附一點親戚關係。東方的龍是尊貴高傲的靈,西方的龍卻是邪惡噴火的獸,然而東西文化碰觸交融長達千年,龍的概念卻從無交集!時至今日,科學家將龍的千姿百態比照自然氣象,又發現早年中土氣候和今日美國中西部大草原可能相差無幾,於是猜想當年中華龍的身影,應該就是現今常常肆虐美國的龍捲風。若真如此,那中華民族的龍並未消失,只不過這一陣子到美國去了!
字典中的龍
![]() |
![]() |
|
![]() |
![]() |
舞龍由來
舞龍是中華民族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大慶典,及迎神賽會或需要出會巡遊時,必有舞龍活動助慶。通常每年舞龍規模最大的時節,多半都在「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舉行;依照民間傳統舊俗,元宵節是農曆春節的最後一天,故也有「小過年」之稱。
雖然各地民俗不同,但都會在這重要節日熱鬧舉行各種歡慶活動,例如:迎花燈、猜燈謎、射蜂炮、放天燈、炸邯鄲…等各式各樣、多采多姿,而舞龍的表演種類更是繁多,且各具當地特色。例如:苗栗龍、浙江竹葉龍、澳門醉龍、江西段龍、上海草龍、四川水龍、貴州石阡毛龍、湖南滾地龍、廣東湛江人龍…等,不勝枚舉。
根據臺灣苗栗客俗,為表示對天神的敬意,糊製完成的龍必須尊循客家古禮科儀,於當天下午(未或申時)到當地土地公廟,進行隆重的「開光點睛」儀式。過程以必備的牲禮焚香祝禱,同時敬書表章上奏天神,隨即割取白雄雞冠血摻和硃砂與米酒,以新製的毛筆霑吸,依序點於龍頭、龍身、龍尾後,由點睛官返回龍頭前,繼續將金花紅布插掛於龍角上。儀式進行時,龍隊人員須右手扶持龍棍(龍身握柄),跪右腳恭迎神靈。祥龍經受點後,即成為「神龍」,同時鑼鼓齊鳴,全體隊員躍起舞龍謝神。整個點睛儀式告成,始可出龍遶境參拜。
東漢沂南古墓發掘於山東中南部的沂南北寨村附近,是一個較完整的石材建築畫像墓,學者研究其年代大約是建於東漢晚年、公元193年以前所造。畫像石的內容包括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以及表現最多的當代現實生活場面,例如:車馬出行、樂舞百戲、宴飲、豐收、祭祀等。
點睛用料
「祥龍點睛」所用選材,各有其不同的象徵意義; 白雄雞代表中國傳統權位在於雄性,象徵尊貴、主權及威望,「白色」象徵聖潔,「冠」代表「首至高」之意,取雞冠之血,亦象徵「至高無上之生命」,「硃砂」在傳統習俗,有神聖、鎮煞驅邪的作用,「酒」代表行氣及催生,金花紅布則代表喜慶吉利。「龍」經此科儀點睛,賦予了生命,即成為帶有神靈之氣的「神龍」。(未經「點睛」的龍,在客家習俗中是「野龍」,僅做慶賀表演而不得進入廟堂參拜,家戶亦不迎、不接、不送喜錢。)
點睛集福
點睛官就位於授點的龍頭前方,右手持筆、左手端碟,以新毛筆沾吸小碟中的紅朱,然後依循以下的司儀唱序,進行開光點睛。
1.點左眼-點睛官執筆點祥龍左眼-眼放光明。
2.點右眼-點睛官執筆點祥龍右眼-眼觀千里。
3.點左耳-點睛官執筆點祥龍左耳-耳聽風聲。
4.點右耳-點睛官執筆點祥龍右耳-耳聽萬里。
5.點龍鼻-點睛官執筆點祥龍鼻-鼻覺萬物。
6.點龍嘴-點睛官執筆點祥龍嘴-嘴食宇宙甘露。
7.點天庭-點睛官執筆點額頭-天地。
8.點龍身-由舞龍隊負責人引導點睛官由龍頭右方至龍身第一節處,依司儀唱唸各節代表詞語,點睛官逐節點龍身至龍尾,點完後點睛官及龍隊負責人返回龍頭前,準備掛紅。
9.奉紅采-點睛官接取紅采。
10.掛紅-點睛官將紅布橫綁於龍角上,續將金花插於龍角(紅布上緣)。祈福「天降吉祥祐平安,神龍獻瑞慶豐年。」
11.迎龍祈福-點睛官返回典禮台-受點祥龍原地舞動、萬鼓齊鳴。
12.禮成。
中華龍
恐龍洋龍模糊龍,天地合一中華龍
且說遠古先民,可能已與舞龍活動有所關聯,只是所舞之龍的初始形跡何在? 難道古人所舞的〝龍〞體,就是現今普世皆知的〝恐龍〞一員?
回溯早期人類的重要發現,神秘生物的巨大骸骨化石,早已披露於世,直到1822年,英國醫生曼特爾(Gideon Mantell)首度鑑定出恐龍化石;1842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正式提出〝 dinosauria〞一詞,其名是源自古希臘文希臘文 (deinos)〝可怕的〞,加上希臘文 (sauros)〝蜥蜴〞兩字,合成〝可怕的蜥蜴〞名稱。日本學者最先將其翻譯為〝恐希臘文 (恐龍)〞,後來中文地區也廣泛使用這個譯名。追究彼〝龍〞與此〝龍〞的關聯,可能緣於早期中國的龍神崇拜、風土習俗已經傳入日本國土,日本人因而認為像蜥蜴類的爬蟲動物,應是〝龍〞的一種看法。此說不易佐證,但是如果從概念產生的先後次序,倒是可以從中推想,必定是先有〝龍〞'的名稱,而後才有〝恐龍〞之名。
如此繼續推敲,似乎難以不將〝龍〞與〝恐龍〞的關係,引人進入無限想像的遠古空間…。到底〝龍〞是不是存活下來了? 歡迎接續參觀。
東西方龍
卻說〝龍〞後來到底怎麼了?從地史與科學考古已知,地球曾經遭受一場巨大隕石墜落的災難,科學界普遍認為身為古生物的恐龍,難逃此劫,因而滅絕於6千5百萬年以前,但也發現有些史前生物,在隕石撞擊之後,仍然存活了至少30萬年之久,那麼〝龍〞有可能會是其中的幸運者嗎?
轉換場景,先從稱呼〝龍〞為〝Dragon〞的西方國家與鄰近的民族地區追溯。翻閱歐洲古老文化典籍,留存許多各式各樣的屠龍故事,這些〝龍〞都有共同特點,那就是不但能食牲畜,也是能食人的惡龍,牠們顯現的形貌,不但會飛還會噴火,儼然是肆虐猖獗的可怕怪獸,正因如此惡劣,也塑造出許多撼動人心的偉大屠龍英雄。
在舊約聖經創世紀篇章中,出現許多動物名稱,但其中有三個希伯來文的動物名稱卻始終確切不明:tanniyn,livythan,bahemowth(behemoth)。通常被譯為龍(dragon),海怪(sea monster)、大蛇(serpent)、巨獸(great creature)、或爬蟲(raptile)。而在新約全書的《啟示錄》譯本中,對〝龍〞的描述,是有著七頭十角,且能迷惑人心,使人步入邪道,讓人遭受魔難,又令人畏懼的魔鬼、撒旦、惡獸等可怕怪物。
從西方國家記載,種種有〝人〞與〝dragon〞共存的境界裡,似乎因為〝可怕的〞字眼,特別容易影響〝dragon〞與〝dinosaur〞可能存有的曖昧關係。難怪2005年,英國一位熱衷追尋dragon的年輕古生物學家,菲爾曼寧博士(Phil Manning),認為牠可能存在史前時代,是一種不可思議會飛的爬蟲類動物。儘管現代尖端科技,能助於找出許多關於〝dragon〞可能起源的線索,但是截至目前,西方科學家所努力的成果是:「並沒有找到恐龍骸骨和〝dragon〞的傳說之間有直接關聯」。
生物崇拜
話說至此,無論「因」為何自,倒是依然可以顯出某些端倪,那就是:歷經演變形成的族徽圖像,可就顯然已經不再是原來先民所見所聞的原始圖貌,而是古人虛擬合成的融匯性生物了。
多數學者認為〝龍〞的形象主要來源於蛇。根據古環境氣候研究知道,當時先民所處的自然環境比現今溫暖潮濕,適合生物繁榮滋長。動物中,以遍生各地森林、草原、丘陵、山地和水澤的蛇類最為繁盛,毒蛇行動詭祕,動作陰森莫測,讓人不寒而慄,但是卻又常常和人類的生息相關。它,春天萌動,夏天活躍,秋天收斂,冬天安眠,而且雨來蛇出現,水多蛇就多的特性,使古人既畏懼又好奇,自然對其產生神化的心理,寄望它能成為免除一切災難的靈物。
追溯遠古時期,先民野居洞穴與樹下,生活條件艱苦,依賴自然環境以漁獵求取生存,無論荒野叢林、高山深水,逢遇奇怪生物,自然不如智識開化的現代人容易辨析與理解。對於會使先民產生敬畏、詭秘、恐懼等的動物,例如:蛇、鱷、鷹、熊、虎、蜥蜴等;以及可能是有助益先民而具有可食、可御、可役等利生關係的動物如魚、鯢、豬、馬、牛、鹿等,產生動物崇拜與牲靈神化的現象,這種敬仰動物的意識觀念,在南北朝梁國《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仍可見其端影。這時期,上古先民散處不同棲地,集人較多的原始聚落,在面對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象時,可能因對不同動物的崇拜敬畏,漸漸發展成各個圖騰,也就是氏族徽號的宣示,後代演變成各氏族的姓氏。
唐太宗時期,著有《氏族志》,頒布天下,以作為當時推舉賢能為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族徽,可謂中國最早的姓氏來源。對遠古社會,氏族之間的關係,有些人類文化學者認為是會存在著兼併現象,只是史前信息無以留存,難免佐證不足,容易淪為臆想之論。不過,若是繼續假想真的發生強大氏族兼併掉另一氏族,並把對方氏族的族徽中最厲害的部分,吸收到自己的族徽中來;或者是,氏族與氏族之間,交往從密至難分難捨境界,發生順其自然的同化後合併現象,兩邊族徽也因而順理成章融合為一,意外地切合萬物順應時勢、自然演進的規律,持續發展下去;或者是,如同某些學者的看法,認為〝龍〞是一種吉祥物,作為吉祥物是可以兼併容納任何美好的事物…。
自然天象
史前時代,上古先民智識未開,思維原始,沒有能力將形狀和屬性從事物本身抽離出來,是故,對於形而上的推理和抽象能力,更是難以著邊。在先民們的眼裡,天與地、物與物、人與物都是相互關聯的混成一體,所有驚異的自然景象都會令先民直觀的進行聯結,甚至是互相轉化。
《周易》係古代占筮之書,相傳為周文王所作,可說是最早論及龍生態特徵的古籍,書中「乾卦」提到〝龍〞,謂或潛伏不露(潛龍)、或翔於天空(飛龍在天)、或田中活動(見龍在田)、或水中跳躍(龍躍於淵)、或高亢盈滿(亢龍)。凡此已顯露〝龍〞有無所不在、變化多端的生態特性,而且具有動物特徵,但卻與任何真實的動物都不相符。對龍進行專門論述的還有漢代劉向的《說苑‧辨物》,以及基本上是源於劉向說法的漢代許慎《說文》:「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此說顯示龍不但是會冬眠的爬蟲類,還是可上天下海的神性動物。
近代學者論點
《意大利學者維柯(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年)在1730年發表的《新科學》著作,認為原始人的認知思維方式是〝以物度物〞,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存在著主體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客體的共情現象,因此包含著想像和象徵的共情是原始思維天生的特徵。如是推想,可以理解古人在沒有現代人豐富的生物學、地球科學等知識背景下,在其看來:地面的蛇、鱷、魚等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或都會和水親近,或也都離不開水。當天上落雨地下,便是水;水升上天,再往下落,便是雨,天上下的雨和地下流的水都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都在天地間轉彎、翻騰的雲、雷電、虹霓、龍捲風,甚而是極光等自然天象,在其思維中,就有可能將與水息息相關的蛇、鱷、魚等物,同視為差不多都是一回事;看不到矛盾的模糊思維,自然助長古人對其敬畏、崇拜,以至神化的地步。
提出〝龍〞的原型是來自自然天象的近代學者專家論點
![]() |
||||||||||||||||||||||||
|
||||||||||||||||||||||||
![]() |
||||||||||||||||||||||||
![]() |
巫術龍、龍藝術
上古通天巫術龍、下蘊常民龍藝術
話說龍之成形,是經多元化融匯發展而成的。在此過程中,龍的含義與應用,從未脫離過宗教的樊籬。透過考古、文獻的蛛絲馬跡探尋,發現史前時代的先民與天神溝通的動物,不外是利生型的魚、羊、豬、鹿等;另一為畏懼型的虎、龍。
據史籍記載,公元67年間佛教傳入中國後,經典所載如《妙法蓮華經》中提到的八大龍王,《華嚴經》也提十大龍王,並說這些龍王統領水域,掌管興雲布雨的職能。這種理論,正適於當時農業社會的需要;及被道教吸納後,便有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沼澤潭井,都住著龍王,職司水旱豐歉。凡此,顯示龍的信仰,已深入中華大地。城鎮村寨,龍王廟林立;求雨祈龍王的習俗,因此日益興盛。同時,且在常民的衣、食、住、行、育、樂等生活之中,普及的深植了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燦爛非常的「龍文化」,而有龍袍、龍柱、龍舟、龍墨、龍幣,以及山以龍名(龍山)、人以龍名(諸葛臥龍、陳元龍、趙子龍等)。
2019 / 11 / 04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