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烏桕
搜主題

  • 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
  • 2011/05/24
  • 學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
一種即有數世利-烏桕
烏桕的花極小,雌雄異花,生長在同一個花序中,花序基部是雌花,雄花則長在頂部
烏桕的花極小,雌雄異花,生長在同一個花序中,花序基部是雌花,雄花則長在頂部
烏桕樹幹通直,樹高可達15公尺
烏桕樹幹通直,樹高可達15公尺

人類在遷徙過程中常會帶著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植物種子,以求到新環境之後能夠維持過往的生活模式,其中有許多為稻(Oryza sativa L.)、芋(Colocasia esculenta Schott)等糧食作物。也有兼具多功能用途的植物像是蘭嶼島上的番龍眼(Pometia pinnata Forster),除了果實可供食用以外,木材是雅美(達悟)族人造船的重要用材。早期漢族移民從中國大陸遷徙來臺灣的時候,自然也帶了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植物種子或苗木,以延續其先人流傳下來的生活模式。

明代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中有一種植物,其功能據書中記載:「子外白穰,壓取白油造蠟燭。子中仁壓取清油,然燈極明。塗髮變黑,又可入漆,可造紙用。…..用油之外,其渣仍可壅田,可燎爨,可宿火。其葉可染皁,其木可刻書及雕刻器物,且樹久不壞...」,最後給它一個總評:「故一種即為子孫數世之利」,並「逢人即勸」。可惜鄉人大多以「不須種,野生者甚多」為由,不願意大量種植。這種具有多項功能的植物即是「烏臼樹」。李時珍《本草綱目》寫道:「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曰,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所以這種植物的名字由來可能與烏鴉有密切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樹老後根部會爛成臼狀。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在「臼」字上加上了「木」字邊,寫成了「烏桕」。

烏桕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Sapium締造自這種植物的拉丁文古名,意指植物體內有含樹脂的乳汁。種小名sebiferum則是「含蠟質的」的意思,指其種子外的假種皮富含蠟質。無論古今中外的文獻,都免不了提到它富含蠟質的特點,臺灣早期的漢族移民也會用這些蠟質製作夜間照明的燈油,這也是為何人們會把它們帶在身邊,一起渡海來開拓屬於自己的美麗新世界。

這個季節想要看到烏桕的果實不太容易,因為它的成熟時間是在秋冬之際。當滿樹紅葉落盡之際,成熟時開裂的果實會露出裡面的白色假種皮。如果貪食的鳥兒們沒有將整樹果實啖盡,枯枝白果的景象自有一股蕭瑟之美,所以有人把它應用在花藝之中。現在這個時候不妨帶個效能良好的望遠鏡,或是拾起樹下掉落的黃綠色花序,您會發現同一個花序上有著雌雄兩種不同性別的花哩!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