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椬梧
搜主題

  • 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
  • 2016/01/19
  • 學名: Elaeagnus oldhamii Maxim.
銀梧-椬梧
長有痂鱗的椬梧花朵
長有痂鱗的椬梧花朵
作為綠籬的椬梧植株
作為綠籬的椬梧植株

本館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圓形山丘鄰近西屯路的入口圍牆邊種了一排小樹,帶著銀灰色澤的濃綠色小葉片看起來很不起眼。不過這種樹在臺灣盆栽界頗有名氣,充滿趣味的扭曲樹皮肌理及宛如覆上銀粉的枝條,讓它成為雜木類盆栽的逸品,它就是本文主角「椬梧」。

「椬梧」在臺灣盆栽界被稱為「銀梧」。這是因為它的枝條密生銀白色痂鱗,尤其幼嫩枝條特別明顯。葉子背面的痂鱗更密到讓整個葉背呈現銀白色。另外,濃綠色葉面、花朵與果實也都有痂鱗,讓整棵樹呈銀灰色。植物園的植株現在有花苞,可以看見整個通通是銀灰色。除了銀白色痂鱗之外,還有褐色痂鱗,在小枝及幼葉比較容易見到。這些痂鱗可以讓「椬梧」保留更多體內的水分,讓它在乾燥的環境下生存。

「椬梧」之名據說來自於臺語「伊無」的諧音。但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及起源來自何處則無處可考。拉丁文學名中,屬名Elaeagnus是由希臘文elaia(橄欖)及agnos(穗花牡荊,Vitex agnus-castus L.)締造而成,意指外形類似這兩種植物,中文稱為胡頹子屬。種小名oldhamii則是為了紀念英國植物採集家奧德漢(Richard Oldham, 1837-1864)將其姓氏拉丁文化而來,所以椬梧也被稱為俄氏胡頹子。奧德漢雖然一生只活了27歲,在臺灣也只採集了一兩個月,幾乎都在淡水,卻有61種植物被發表為新種,其中有些以他為名,例如奧氏虎皮楠(Daphniphyllum glaucescens Blume subsp. oldhamii (Hemsl.) Huang)等。椬梧是他在過世當年的1864年於淡水被採到,1871年由俄國植物學家馬克西莫維奇(Carl Johann Maximovich, 1827–1891)加以命名。

早期文獻中把椬梧看作臺灣特有種。事實上中國大陸東南的福建與廣東也有分布。部份資料裡把倒卵葉胡頹子列為它的別名,但很有可能是與學名為Elaeagnus obovata Li者混淆。臺灣的椬梧普遍分佈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叢林或平野中。

椬梧除了作為庭園美化之用外,在臺灣民間也被當作藥草使用,不過常有其它同屬植物被一起混用的情形。果實可以食用。雖然有人說它酸甜可口,但體型真的不大,想嚐嚐味道可以,但要吃到飽很難。而且吃之前還要先擦掉表面佈滿的痂鱗,除非已經沒有其他選擇,還是把這些果實留給來往林間的動物們享用吧!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