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2024 民族誌影展巡演暨研習營(5/25-26)

2024/05/09
科教活動
  • 2024/05/25(六), 26(日)
  • 10:00-12:00, 14:00-16:00
  • 一般民眾,每場次名額150人。
  • 免費參加
  • 本館國際會議廳紅廳(從立體劇場左側門進入,經樓梯下地下樓。)
辦理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社團法人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簡稱TIEFF),創辦於2001年,是亞洲第一個民族誌影展,由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主旨是「藉由影像、聲音等媒介的傳達,對文化深入地詮釋,觸發不同文化間的互動溝通,並希望激發本土文化的省思」,每兩年舉辦一次。自第一屆開始至今,科博館皆協辦此項影展,並選擇推廣播映數部巡演影片。

身處在視覺文化居主導地位的現今時代,經由直接、逼真的電影或紀錄影像,可以讓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地拉近距離,增進彼此的理解與關懷。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為使民眾透過影像對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於2023年影展結束後,持續以「媒介/記憶」主題,推動籌辦「2024民族誌影展巡迴演暨研習營」活動,期盼透過鏡頭探索,呈現各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文化、社會以及政治、經濟與日常生活等等不同面向,拓展參與民眾文化視野,加深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對話與瞭解,進一步激發對本土文化的省思。

本館與學會預訂今年5月25、26日(週六、日)合辦民族誌影展巡演活動,希望透過影片內容和與談講師的引言和經驗分享,促進觀眾能進一步認識世界各地的人們所遭遇的現生處境與故事,藉以反思臺灣當前所面對的快速變化環境,對我們社會中相關或類似議題的未來發展多予關心與重視。

📢📢每場次影片播映前20分鐘起入場,截至前10分鐘時,如仍有空位將開放現場候補觀眾入場觀賞。

5/25(六) 10:00 《愛戀排灣笛》+《遇見尚‧胡許》+影片導引與談
與談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人類學組 楊翎 研究員兼主任

1.1「礱愛戀排灣笛 Sounds of Love and Sorrow (胡台麗/2000/86分鐘)
臺灣南部的排灣族有相當豐富而多樣的鼻笛與口笛吹奏傳統。本片透過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淒的笛聲所伴隨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與美感經驗。年長者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難忘的青春戀情,有喜悅,也有階級社會造成的悲情。雙管鼻笛聲模仿百步蛇的叫聲,哭訴著個人與族群哀傷的命運;單管與雙管口笛也傾吐著對舊居土地與優美傳統的思戀。排灣族創始傳說中的百步蛇、太陽、陶壺、熊鷹在影片中與笛聲結合,成為排灣族愛戀與哀思之情的象徵。

1.2 遇見尚‧胡許 Encountering Jean Rouch (胡台麗/2003/11分鐘)
這部短片是胡台麗2002年到巴黎參加尚‧胡許創辦的法國國際民族誌影展期間拍攝的。目的是為了於2003年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時將主題導演尚.胡許介紹給臺灣觀眾。沒想到尚.胡許竟於2004年過世了。在這部影片中尚.胡許談到他的新婚姻、他對人類學博物館中的收藏品被移至另一展館的憤怒、他無政府主義者的傾向、他的夢想與幻想等。

5/25(六) 14:00 《離散藍調:希臘》+影片導引與談
與談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示組 郭揚義 助理研究員

2. 離散藍調:希臘 Rembetika My Rembetika Blues (Mary Zournazi/2023/83分鐘)
「Rembetika」是一種在流亡和街頭誕生的音樂,起源於 20 世紀初的大量人口遷移。導演瑪麗.祖爾納齊追溯了她的祖先從土耳其遷徙到澳洲雪梨的過程,然而在這過程當中,她不僅發掘家族軼事,更因此得知音樂是如何在過去的艱困環境中作為寄託,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離散藍調:希臘Rembetika》講述了一段關於音樂和移民所不為人知的精彩歷史故事。

5/26(日) 10:00 《揹獵物的女人》+影片導引與談
與談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示組 劉憶諄 助理研究員

3. 揹獵物的女人 The Woman Carrying the Prey (余欣蘭/2023/69分鐘)
隨著冬天來臨,Heydi帶著姪兒重返舊獵場,重新開路與巡視新獵徑,為期四個月的狩獵季節,Heydi在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帶著姪兒進入了她的狩獵世界。本片以親密而沉穩的鏡頭紀錄Heydi Mijung,以女性獵人入山的日常生活逐步建構出人與生態、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遵循著祖訓Gaya,一步一步的踏在祖先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狩獵方式守護了整座森林。

5/26(日) 14:00 《我念的原住民專班》+影片導引與談
與談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人類學組 陳叔倬 助理研究員

4. 我念的原住民專班 The Challenge of indigenous education: practice and perspectives (撒舒優・渥巴拉特/2022/56分鐘)
2003年起教育部鼓勵各大專校院設立「原住民專班」,但定位上不是一般科系,也沒有一般科系至少有七名的專任師資,有些原專班甚至一名專任師資都沒有,資源的缺乏與不友善的制度之下,難以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高等教育。紀錄片裡可以看見Tjuku老師很努力的在爭取各項資源,用心的去發展原專班應有的課程內容,希望培育出熟悉傳統文化並結合專業學科,從原住民觀點來為原住民社會服務的人才。而學生Taba、Azima、Kaynga雖然在都市長大,但他們很積極的透過課程與實踐找回與山林之間的關係,最後能獨單一面走入山林,將傳統陷阱的知識於畢業展來分享,那種族群自信的表現可期待原專班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SDGs指標:
  • SDG 4 優質教育 SDG 5 性別平權 SDG 10 減少不平等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
相關標籤:
推薦訊息
2024/05/0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