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牛樟
搜主題

  • 植物園/中部低海拔區、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植物園/臺東蘇鐵區、戶外庭園/西屯路廣場 (植物園入口)
  • 2010/03/02
  • 學名:Camphora kanahirae (Hayata) K. F. Chung & C. L. Hsieh
  • 科別:樟科
  • 作者:廖仁滄
春天的紅葉-牛樟

植物園西屯路入口處那有幾棵大樹,原本的一樹碧綠在春雨過後展現出亮眼的紫紅色,常常有人經過時沒看仔細,以為是花朵。雖然現在正值花期,但這些明顯的紫紅色卻是來自這些大樹的嫩葉,真正的花非常細小,此刻正隱身在濃密的葉叢中。

這幾棵有美麗紅葉的樹,就是大名鼎鼎的台灣特有種珍貴樹木「牛樟」。

與樟樹(Camphora officinarum (L.) Presl)相比,牛樟外型比較粗壯結實,因此土名也被稱為「樟牛」。但就木材來比較,一般加工師傅覺得樟樹比較堅硬。而且牛樟雖然乾燥快,但乾燥不當容易反翹。所以早期在木材利用上,樟樹明顯比牛樟普遍許多,只是樟樹除了木材加工之外,還可以提煉樟腦,所以被採伐的情況非常嚴重,數量也逐漸變少。而牛樟雖然可以用來提煉油脂,卻無法煉出樟腦,所以早期被砍伐的情狀與樟樹相比算是比較好的。不過隨著台灣山林樟樹資源的缺乏與坊間把「牛樟芝」當作是治病靈藥之後,山野中牛樟被砍伐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年歲已久的巨木更是容易遭到毒手。一般樹木如果樹心中空,利用價值就不高,但牛樟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牛樟芝通常是長在中空樹幹的內面,所以這些年歲已久的牛樟老樹被砍伐大多不是為了使用木材,而是為了採擷樹幹內部的菇。

要區分牛樟與樟樹的相異之處,對於許多植物辨識的入門者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不可能真的把木材拿去提煉,牛樟小枝乾燥時呈黑色的特徵在樟樹小枝上也常常出現。樟樹葉子的基出三出脈有時候也不是那麼典型,很容易看成不明顯三出脈。不過現在每年這個時候來到植物園,倒是挺容易區分它們的。雖然都在這個季節開花,但是樟樹同時長出來的嫩葉都是淺綠色,與牛樟的紫紅色嫩葉讓人一眼就可以區分。

牛樟的種小名kanehirai,是由日本人金平亮三(Kanehira ,Ryoso)的姓氏締結而來,表彰他對台灣植物界的貢獻。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5/10/06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