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羅氏鹽膚木
搜主題

  • 植物園/南部低海拔區
  • 2010/01/19
  • 學名:Rhus chinensis Mill. var. roxburghiana(DC.)Rehd
排灣人的懶人柴,布農人的火藥庫-羅氏鹽膚木
羅氏鹽膚木花
羅氏鹽膚木花
鹽膚木(左)與羅氏鹽膚木(右)葉片差別在於葉軸是否有翅
鹽膚木(左)與羅氏鹽膚木(右)葉片差別在於葉軸是否有翅

無論在哪個民族裡,「結婚」都是重要的生命禮俗,要如何選擇適合的對象來延續種族生命也考驗著族群人們的智慧。

臺灣原住民族中的排灣族,年輕男女間的交往不能自己做主,結婚這麼重要的事情更不會當事人說了算。為了能娶到好對象,年輕男子會到心儀對象的家中去幫忙,尤其是砍柴這種需要耗費力氣的事情,正是展現自己身強力壯的好時機。不過如果大家都撿柴來,要怎麼才能判定誰的力氣比較大呢?排灣族的老人家當然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可以從小夥子撿來的柴中看出這個傢伙是不是勤快,如果砍來的都是「vus」這種輕軟的柴火,那麼這門親事可能就很難再談下去。

同樣的植物,到了潭南部落的布農族手裡就不一樣了。被當地人稱為「lus」的這種植物,因為容易燃燒所以打耳祭時被用來燃火,而且他們獵槍所使用的火藥也是把這種植物燒成灰後,加上硫磺石灰混合而成。

這種排灣人稱為「vus」,布農人稱為「lus」的植物,中文名稱為「羅氏鹽膚木」,臺語稱為「埔鹽」,客家話為「鹽酸桍」(yiam son kua)。

「羅氏鹽膚木」被認為是「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變種,變種名roxburghiana 是為了紀念人稱《印度植物學之父》的蘇格蘭植物專家William Roxburgh(1751-1815)。「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一書中,「鹽麩子」條引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膚木即構木,東南山原甚多。木狀如椿,其葉兩兩對生,長而有齒,面青背白,有細毛,味酸。正葉之下,節節兩邊有直葉,貼莖如箭羽狀。」羅氏鹽膚木與鹽膚木的差別就在於這些「正葉之下,節節兩邊有直葉,貼莖如箭羽狀。」事實上,《本草綱目》中兩兩對生的葉是鹽膚木的小葉,因為鹽膚木是一回羽狀複葉,看在古人的眼中會以為對生的小葉是對生的葉片。

中國古書上有不少關於從鹽膚木果實外取鹽的記載,如《嘉祐本草》:「子秋熟為穗,粒如小豆,上有鹽似雪。」《本草綱目》:「核外薄皮上有薄鹽,小兒食之。滇、蜀人採為木鹽。」臺灣本島雖然沒有鹽膚木,但羅氏鹽膚木果實表皮也所含有鹽分,秋冬時節,原住民如果上山忘了帶鹽,都會採它的果實來當替代品。(文/圖:廖仁滄)

 

2021.12.06  文字修訂(廖)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