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歷史與使命

天文台的歷史和使命
國際編號 IAU CODE:D33

墾丁天文台全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墾丁天文台」,簡稱KTO(KenTing Observatory), 國際編號 IAU CODE:D33,為孫維新館長所主持之天文台。 座落於屏東縣車城鄉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研究區內水族實驗中心樓頂。於2000年, 當時任教於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孫維新教授,在國科會的支持和海生館的協助下所成立。 2007年至2018年間,孫維新館長於臺灣大學任教,為「臺灣大學墾丁天文台」時期。而2019年孫維新教授轉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墾丁天文台亦隨之轉移,成為現在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墾丁天文台」。

墾丁天文台當初的設立有三個目標,分別涵蓋了科研、教育,和推廣三個層面。 科研方面,希望利用台灣地處東亞、在全球連續觀測或瞬間天體變化的觀測上的優勢, 於小行星觀測和特殊天象全球協同觀測上做出一些貢獻;在教育方面, 希望能提供全國各級學校一個先進的教學場域,可以讓現場觀眾或遠端學生學習操作尖端設備; 在推廣方面,希望提供社會大眾一個瞭解天文觀測探索宇宙奧秘的環境, 可以讓民眾培養對科學和宇宙太空的興趣,持續終身學習。

天文台簡介

墾丁天文台(國際編號IAU CODE:D33)於2000年5月在恒春半島海洋生物博物館成立,主要在於發展遠距天文觀測、推動高等天文科學教育,以及進行天文科普活動。課程分為天文觀測+實作+理論課程,主要是培訓大學及高中同學用天文數位觀測來了解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培養學生獨立進行天文學習、完成天文觀測的能力。在每年寒、暑假營隊結束時舉辦學生成果報告發表,以激勵學員深入思考在營隊培訓過程中所學習的內容,建立21 世紀新的宇宙觀。

2024/07/16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