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胡麻
搜主題

  • 植物園/特展室 (說故事的植物園特展)
  • 2013/07/10
  • 學名: Sesamum indicum L.
芝麻開花節節高-胡麻
圖一:胡麻的白色花朵
圖一:胡麻的白色花朵
圖二:結實纍纍的胡麻
圖二:結實纍纍的胡麻

關於胡麻,我們對它有太多誤解了。

「胡麻」,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芝麻」,卻少有人知道「芝麻」這個名字來自於「脂麻」之名的誤用。

直到清朝人吳其濬編著《植物名實圖考》時,這種植物還是被叫作「脂麻」的。《植物名實圖考》卷一‧榖類的第一個條目裡,開頭就可以看見這樣的描述:「胡麻即巨勝,本經上品,今脂麻也。」然而明代李時珍寫《本草綱目》時就已經注意到「脂麻」之名被誤用為「芝麻」了。所以《本草綱目》卷二十二‧榖之一「胡麻」條目中就有「脂麻(《衍義》。俗作芝麻,非。」的記載。

「胡麻」又被叫作「油麻」與「脂麻」,是因為它的種子含油率極高,可供人們提煉使用。

另一個誤解是,很多人以為現在臺灣所栽培的胡麻是漢民族引進的。

「胡麻」以「胡」字為名,早在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有這樣得記載:「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但是這種植物在臺灣的出現卻不是隨著漢族移民而來。

明萬曆三十年(西元1603年) 儒生陳第所作的《東番記》中有這樣的記錄:「榖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無麥。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ㄔ;芋頭),無他菜。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

《東番記》是關於臺灣原住民最早的文獻記載之一,記錄了四百多年前的漢民族對於臺灣原住民的第一印象,也記下了當時臺灣西部平原與沿海地帶的地理風貌,這時候就已經有了當時部落栽種「胡麻」的記錄。

很可惜,這種很早就登上臺灣歷史舞臺的植物,很多人還不知道它的長相。

臺灣現在每年消耗的胡麻大約有三萬多公噸,其中進口的就占了98%,而目前臺灣的栽培面積也只有大約七百多公頃,算是不普遍的作物,所以很多人根本沒在農田鍾看過它的樣子,熟悉的都是市場中麻油、麻荖、芝麻糊等等相關產品。

既然胡麻在臺灣不算是常見的農作物,看過它的人不多,那看過它開花樣子的人應該更少了吧?

如果您想認識這種在我們生活中常常聽到的植物,不妨在暑假期間來植物園特展室看看吧!在一進門的地方您就能看見這種植物,與其他同樣出現在《東番記》中的植物等待與您相遇。

(文∕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