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對葉榕
搜主題

  • 植物園/蘭嶼區
  • 2010/12/07
  • 學名:Ficus cumingii Miq. var. terminalifolia (Elmer) Sata
葉葉成雙-對葉榕
對葉榕是台灣原生榕屬植物中<BR>唯一葉片全為對生的種類
對葉榕是台灣原生榕屬植物中<BR>唯一葉片全為對生的種類
表面的白色腺點是對葉榕的特徵<
表面的白色腺點是對葉榕的特徵<

一般人剛認識植物的時候,都是把新進觀察到的植物特徵以個人的認知聯想記憶,等認識的植物累積到一個量之後,便再自我歸納出一套辨識的規則。這樣的方法當然不能說不好,畢竟經驗法則是很重要的。然而這樣的法則(或許該說是「撇步」)如果沒有經過詳細的科學辯證,很容易因為個人累積的經驗不夠多而「出槌」。

拿桑科榕屬(Ficus)的植物為例,台灣一般見到的成員幾乎每個莖節上都只有一片葉子(植物學上稱為「互生」)。如果抱著「榕屬植物葉子都是互生」的觀念來本館植物園認植物時,在蘭嶼區步道旁看見纍纍榕果竟然長在一個莖節上有兩片葉子的植物上時,難免會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認知。

這個讓人重新檢討對榕屬認知的植物叫做「對葉榕」。

翻閱資料,會發現不同資料上說的「對葉榕」長相不太一樣。這牽扯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同樣的中文名在不同地區有時指的是不同植物。台灣所說的「對葉榕」,學名是Ficus cumingii Miq. var. terminalifolia (Elmer) Sata,是分布在婆羅洲北部、菲律賓、蘭嶼、綠島的物種。但大陸所稱的「對葉榕」卻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學名是Ficus hispida L. f.。分布範圍比較廣,從中國大陸的廣西、海南、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到在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不丹、尼泊爾、印度,甚至澳大利亞都可以見到,英文稱為「Opposite leaf fig」的植物通常指的是這個種。

在植物學上,為了解決這種因為地區不同所造成的同名異物狀況,會以拉丁文來分別命名。有趣的是,這兩種「對葉榕」的學名中都沒有提到「葉對生」的這個特徵。台灣所產者,種小名cumingii由人名締造而來,指的是十九世紀英國採集者Hugh Cuming(1791-1865),他曾經在馬來西亞及菲律賓採集,在1837年將菲律賓所產的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Reichb.f.)活體送到英國栽培。變種名terminalifolia則是「葉片頂生」的意思。至於另一種植物的種小名hispida 是「剛毛」的意思,與葉片的排列方式也沒有關係。

台灣所產的「對葉榕」是台灣原生榕屬植物中唯一葉片全為對生的種類,在台灣野外也不常見,主要分布在蘭嶼跟綠島海拔100公尺以下的灌木叢或森林內,雌雄異株,隱花果直徑約0.8到1.5公分,成熟時橘紅,帶有黃白色斑點,植物園所栽植的個體現在已經陸續可以看見榕果出現,看到這些榕果就可以確認它是此類植物的成員,絕對不會弄錯了。

文:廖仁滄/圖:徐家全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