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玉(台茶18號)搜主題
說到「茶」,無論是在世界哪個角落,給人的印象都是一派悠閒,香氣氤氳之下,無論是中國、日本還是英、美、歐陸,都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茶飲文化。卻少有人想到,「茶」這種植物的原產地是亞洲,美國及歐洲本身並沒有原生的茶,怎麼會發展出茶文化呢?
當然,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而且故事的發展與當今世界政治版圖的形成息息相關。如果沒有「茶」,鴉片不會被英國人傾銷到中國,鴉片戰爭也就不會發生,開啟近代中國的一連串動盪。如果沒有「茶」,就不會發生波士頓茶葉事件(Boston Tea Party),也不會導致後來的「美國獨立戰爭」,當今的世界第一強權美國也不會存在。如果要說「茶」是改變人類歷史的關鍵植物,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有太多意見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茶葉」自然是相當重要的資源,而臺灣的氣候適合茶樹生長,雖然說原生的「臺灣山茶」直到2009年才由臺灣學者發表文章確定學名為Camellia formosensis (Masam. & Suzuki) M. H. Su, C. F. Hsieh & C. H. Tso,但是臺灣的發展史卻與「茶」關係密切。也由於茶葉的重要性,從清嘉慶年間柯朝從福建移植武夷茶到臺灣之後,就不斷的有人利用引種或是育種的方式來讓臺灣所產的茶葉有更好的滋味。
臺灣本地就有原生茶樹,早在1930年代日本人就曾把臺灣原生茶的種子引進日本,並且之後也嘗試在臺灣進行野生茶的調查及育種,而這樣的工作一直延續到日治時期結束,到現在也還在進行。
在這過程裡,1986年呂勝由與楊遠波分別依在高雄縣茂林多納村(海拔1,150公尺)及台東鹿野永康山(800~1000公尺)發現之野生茶樹,提出臺灣野生茶樹只有一個亞種,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 (L.)O.Ktze. subsp. buisanensis (Sasaki) Lu&Yang,中文為武威山茶。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這些並不是現在所說的「武威山茶」(Pyrenaria buisanensis C. F. Hsieh, S. Z. Yang and M. H. Su)。(關於武威山茶的完整故事,請連至本館館訊第200期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3/200/2.pdf)
在育種方面,1925年的平鎮茶業試驗支所就曾把阿薩姆茶與臺灣野生茶種子播後的茶苗移植到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光復以後,不僅在茶改場楊梅總場、魚池分場及台東分場都設置種原圃保留野生茶樹種源。魚池分場更將用臺灣野生茶樹與Jaipuri、Manipuri、Kyang、Shan、大吉嶺、緬甸種、祁門種等阿薩姆茶種原雜交。目前選取以緬甸種阿薩姆茶為母本、臺灣山茶為父本的雜交種推廣,命名為「臺茶18號」,品系代號為B-40-58),並於民國1999年6月由前臺灣省農林廳審查通過,2003年茶業改良場百周年慶時由票選得名「紅玉」。
關於這種茶,有人形容它沖泡後的琥珀色茶湯會散發出一種揉合了肉桂和薄荷的香氣香,這種味道被稱為「臺灣香」。現在來植物園的「臺灣原生山茶特展」中,您就可以看見它的廬山真面目唷!(文∕圖:廖仁滄)
文、圖:廖仁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