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主題
槲櫟
每年入秋之後,在臺灣有一群植物的相關訊息會出現在與原生植物相關的社群或網站,只是這些社群網站使用者會明顯分成兩大同溫層,兩群人的討論也常常充滿火藥味,讓人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明明都是喜歡這些植物的人,怎麼會吵成這樣?」
這群讓人為它們針鋒相對的植物就是殼斗科植物,因為果實的可愛造型大受人們喜愛。也因為如此,不少人會進入山林間去撿拾甚至摘採這些被稱橡實或櫟實的果實,不但影響到植物繁殖,也造成野生動物食物缺乏,很多人以這樣的觀點,以不友善的眼光看待採集殼斗科果實的人。
另外有一群人取得這些果實後,利用本身或公家的資源種植栽培殼斗科植物。幾年時間過去,種子萌芽成大樹,甚至開花結果。有些人將家中收成的果實再作推廣,部分橡實愛好者也會向這些私人栽培者購藏果實,網路上常可以看到類似的交流。站在資源保育的立場,兩群人都不能說他們不對。前者關注的是原生資源保護,希望減少採集造成的破壞。後者關注的是資源永續應用,讓這些果實可以達到最大效益。
以槲櫟來說,這種廣泛分布在中國、韓國、日本的植物,臺灣原生的只有新竹和苗栗低海拔丘陵有,是此溫帶落葉樹種分布的南界,野生個體當然要原地進行保育,保住它們在臺灣的家。但現在臺灣流通的槲櫟果實很多來自於私人園圃,目前要在市場上取得小苗也不難,很多公園綠地也都有栽培,不需要到原生地就能擁有它,已經算是逐漸普及栽培的植物了。
科博館的槲櫟目前栽植在植物園研究教育中心的苗圃,最近兩年都有結果,成熟果實也都被細心的採收育苗,將來會選擇科博館各園區的適合位置種植。也許幾年後,槲櫟會像現在的青剛櫟一樣,變成生活周遭最容易看到的殼斗科植物之一,成為人們親近橡實的入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稀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