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文創商品
餐飲空間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智慧學習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補助中部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蒐藏數量
研究人員與著作
出版查詢
藏書查詢
圖書館服務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線上博物館
場地租借
文創商品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36)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37)
資訊科技(21)
海洋教育(40)
科學攝影(168)
科學繪圖(20)
生命科學(263)
地球科學(88)
人類文化(113)
物理(33)
化學(4)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3)
數學領域(2)
社會領域(109)
自然科學領域(353)
健康與體育領域(16)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55)
科技領域(21)
生活領域(11)
環境議題(175)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61)
科技議題(43)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2)
生命議題(10)
法治議題(3)
資訊議題(2)
安全議題(2)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29)
閱讀素養議題(1)
戶外議題(23)
國際議題(4)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19)
SDG 4 優質教育(228)
SDG 5 性別平權(1)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6)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1 永續城鄉(1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1)
SDG 13 氣候行動(9)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76)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161)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1)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2)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161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
張牙舞爪-哺乳動物牙齒與爪足特展
藉由一位布農族巡山員爺爺帶領孫女小莉到大自然中觀察認識不同哺乳動物,並透過食痕、足跡等介紹不同的牙齒型態與四肢的關係來闡明動物的食性及覓食方式,進而讓民眾親近大自然並呼籲大家重視生態環境對於動物生存的重要性。
自然保育
哺乳動物
原住民
冬之精靈--聖誕紅花卉展
美學教育
植物
聖誕紅。不紅?聖誕紅新品種花展
美學教育
植物
植物園特展室定時導覽
2023年9月起的國定例假日(不含除夕、大年初一),逢辦理「鳥瞰植物園」活動則暫停一次。
永續發展
植物
植物園熱帶雨林溫室定時導覽
植物
魚類
植物園「隆起珊瑚礁區」闖關活動(113年1月起,改採團體預約方式)
112年4-12月週四上午,透過闖關活動,瞭解隆起珊瑚礁地形環境的特色及園區植物的分布、種類及特徵,並藉由手動操作過程,結合課綱五感教育、團隊互助合作的方式,提升參與者接觸自然的興趣,並希望延伸至自己居家周遭的環境,培養共同愛護環境的理念。
植物
海濱植物大解密
介紹海濱植物的定義與臺灣分布的物種,觀察它們為了生存在海岸邊嚴苛環境下演化出的特殊構造,再透過果實種子等教具來了解海濱植物如何傳播與繁衍。
海洋教育
植物
觀葉察蕨
由葉形變化多樣的蕨葉學習觀察植物的基本功,並觀察不開花的蕨類怎麼利用葉子繁衍後代,以及其他有趣的特殊蕨葉功能。
植物
潮起潮落-潮間帶
本課程帶您認識潮間帶的環境特性,介紹這裡多樣的生物,並提醒大眾減少對海岸環境的干擾,共同為守護潮間帶奉獻心力。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海洋教育
藻類
節肢動物
無脊椎動物
魚類
與蟲共舞
居家蟲住民對人類有好處還是有壞處?人類非趕盡殺絕不可嗎?我們該如何做好居家清潔以減少蟲住民大量移入?
昆蟲
電腦的奇幻旅程
電腦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我們卻很少關注廢棄電腦的處理問題。若選擇正確合法的回收管道,不僅能降低對人與環境的衝擊,更可以回收許多有價資源,創造再生利用的契機。
環境科學
資訊科技
消失中的臺灣黑熊
透過本課程一同來喚起大家對臺灣黑熊的認識及其保育的重視。
自然保育
黑熊
「山水好生活」– 臺灣原住民族生態智慧
本課程主題融合環境教育與文化教育,認識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方式,如何在大自然的和諧秩序內進行,成為文化與生態交融的表徵。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永續發展
原住民
吉娃斯勇闖科博館
《吉娃斯愛科學》是國立清華大學與原金國際共同製作的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動畫影集,故事描述泰雅族小女孩吉娃斯與寵物猴子乃奈、好朋友飛卉在山林中的冒險,並因著大哥哥巴彥的知識傳授而有所成長。過去吉娃斯只卡通影片中,此次科博館與清華大學、原金國際合作,邀請吉娃斯勇闖科博館,與科博館的科學研究進行對話。
植物
爬行動物
昆蟲
原住民
川海共淨廢
本課程主題融合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藉由智慧學習的方式進行海洋廢棄物議題的溯源探究,從歸納淨灘與淨溪的發現出發,探究海洋廢棄物的產生與防治,傳遞里山和里海的友善環境認知與態度,引領學生將學習落實在生活議題的關心與解決行動,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理想。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海洋廢棄物
海洋教育
恐龍時代
恐龍是脊椎動物家族的成員之一,屬於雙弓爬行羊膜類中的祖龍類。牠最主要的演化特徵均與行動有關,這包括了骨盤內部結構(髖骨上開放式有孔的凹孔),和大腳骨與骨盤的連接方式等(股骨頭端呈球狀,可以朝內嵌入髖骨),使得牠們四肢直立,而不像其他爬行動物的爬行姿態。牠們早在2億3000萬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直到6千5百萬年前的滅絕,牠們在地球生活了1億6000多萬年。
爬行動物
古生物
聖誕暨新年花藝特展
美學教育
植物
茶香臺灣特展
茶是一種具有輕香味的葉子,除了具有保健功能,入於口中,清香與甘甜存在口齒之間,更為生活帶來悠閒的雅興。自古以來,品茶、泡茶被視為重要學問,歷代文人的詩詞歌賦也增添茶的內涵。本特展涵蓋中西飲茶文化的發展、臺茶歷史、茶園、茶樹種、製茶、泡茶和喝茶方式等,展出珍貴茶器典藏文物,同時介紹「茶與保健」、「茶與禪」等精采內容,歡迎您一同來品味150年臺灣飲茶文化,欣賞中西茶藝的絕妙功夫與漫活美學。
美學教育
植物
人類文化
千年葫蘆‧福祿人間特展
透過植物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與中國美術工藝等各種角度來介紹葫蘆,民眾除了可藉此深入認識葫蘆起源、特性、品種,乃至於馴化意義等植物學相關知識之外,也可以從考古與歷史的面向,透過豐富的相關文物展示瞭解各族群文化中對於葫蘆的使用方式,及其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延伸出來的相關工藝美學。為了讓觀眾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科博館特別製作一段紀錄葫蘆從發芽到開花結果系列生長過程的曠時攝影節目,在特展中透過高畫質的HD畫面,呈現植物充滿動感及生命能量的成長歷程。
美學教育
植物
考古
謎樣的日籍植物採集者---矢野勢吉郎
矢野勢吉郎(S. Yano)為臺灣早期的日籍植物採集者,甲午戰爭後日治初期,他曾大量採集臺灣的植物標本,甚至是臺灣第一位前往綠島、蘭嶼的日籍植物採集者。後來他任職於俄羅斯駐日使館,這些在關鍵時期採集的臺灣植物標本編號共計500多號,亦全數被蒐藏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也成為臺灣早期植物研究歷史中的一個失落的環節。本特展介紹矢野勢吉郎在臺灣時期的自然環境,並跟隨著他的採集路線,探索臺灣早期的植物分布概況,同時展出其所採集的珍貴標本,帶領觀眾認識這位謎樣的日籍植物採集者,體會臺灣百年來的自然環境變遷。
植物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161筆資料,第1/9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