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櫟搜主題
臺灣原生植物裡,「殼斗科」植物是非常重要卻常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的一群。
臺灣原生的殼斗科植物大約有四十四種,雖然說「樟櫟群叢」是臺灣中海拔森林植被的主要組成,但這個區域並不是一般人每日活動的範圍,加上這一類植物的花沒有鮮豔的色彩或是特殊的外觀,體型也不大,所以大多數的人相對是比較陌生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接觸到殼斗科植物成員大概要算是作為糖炒栗子原料的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了。不過這種植物在臺灣栽培的並不是很廣泛,加上市場上能看見的大多是加工過後的成品,就算常吃的人也不知道它是長在什麼樣的樹上。
或許是分布在低海拔的臺灣原生殼斗科植物中少見葉形特殊的種類,花朵有觀賞價值的更可以說是沒有。所以在景觀或是行道樹裡,只有青剛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Derst.)勉強算是容易見到的種類。
植物園季風雨林區靠近中央走道的區域這幾天可以看見一棵樹稍萌發新綠的植物。仔細看看,一片嫩綠的頂端像是覆蓋上了薄薄的細雪。這就是臺灣原生殼斗科植物之一的「校櫟」。
在不同的資料裡,您會看見不同的人給它不同的名字。除了校櫟之外,還有杏葉石栗、校栗、苦扁桃葉石櫟等等,不過用的拉丁文學名都一樣。它的學名中,屬名Lithocarpus 中文稱為石櫟屬或柯屬,是由希臘文lithos(石)與karpos(果實)締造而成,意指其果實為外殼有如石頭堅硬的堅果。種小名amygdalifolius是「扁桃葉的」的意思。扁桃(Prunus amygdalus Batsch)的種子是我們常吃的杏仁來源之一。許多植物的種子都可以稱為杏仁,並不特指杏(Prunus armeniaca L.)的種仁,扁桃與杏兩者常被混淆。
校櫟在臺灣的分布主要是全島海拔約1800公尺之森林中,算是中海拔地區常到的植物。至於為什麼以展示臺灣低海拔植物的植物園會把它栽種在季風雨林區中呢?這就要從臺灣季風雨林特殊的植被壓縮現象說起了。
植物園季風雨林區的植物展示以恆春半島的南仁山區所產種類為主。在原生地每年都會有強大東北季風從太平洋挾帶旺盛水氣吹過,特殊氣候讓出現在熱帶、亞熱帶或溫帶森林的樹種,被「壓縮」出現在南仁山500公尺的海拔落差內,所以臺灣其他地方出現在中海拔的校櫟也因此成為本館季風雨林區的展示了。
現在正是植物園校櫟花期,大約可以維持到本週末,想要多認識臺灣殼斗科植物的朋友可以把握時間來看看。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