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孫木花果曆
本館官方網站頁有一個「植物情報員」的功能,讓來科博館參觀的人可以拍下當時所觀察到的植物相關影像後投稿到本館,影像經過審核後便會在官網上發布。這樣的設計是希望來訪的人可以將眼前感動分享給閱讀到網站的其他人,也能留下個人到此一遊的紀錄。
11月22日時,系統收到一份署名為P大的投稿影像。相片內容是一串落在地上的皮孫木果實,除了影像清晰外,果實前端可以看見明顯的黏液反光。這是一般人很少拍得清楚的特徵。這次的花果曆,我們就用這張相片來介紹皮孫木這種有趣的植物。
原產地在熱帶海岸林的皮孫木,是一種葉片翠綠、姿態優雅的植物。但在看似無害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個令鳥類聞之色變的別名—「黏鳥樹」。這類植物不僅展現了演化的巧思,其學名更銘刻了大航海時代的探險歷史。
皮孫木屬的學名 Pisonia,最早由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於 1753 年的鉅著《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中正式發表。他以此名紀念 17 世紀荷蘭醫生與自然學家威廉·皮索(Willem Piso),表彰其在巴西熱帶醫學與植物學上的先驅貢獻,而皮孫木的中文名稱也是來自於這個屬名的發音。種小名umbellifera是由拉丁文umbella (遮陽傘或繖形)與fer (ferre,攜帶或長有)合併而來,是指「具有繖形構造的」。這是在描述無刺皮孫木的花序排列方式。它的花朵通常成群聚集在枝條頂端,形成頂生複聚繖花序,展開時就像一把把綠色或粉褐色的小傘,外表看似繖形花序,所以也有人稱為假繖形花序,這是辨識此物種的重要特徵。
皮孫木學名中的 (Forst.)代表的是最早為皮孫木命名的人-德國博物學家福斯特父子。他們跟隨庫克船長進行第二次環球航行時,在太平洋島嶼採集並初次命名了此物種。最後的Seem.縮寫則指 19 世紀德國植物學家席曼(Berthold Seemann)。他在研究斐濟植物誌時,依據分類特徵將此物種重新劃歸至皮孫木屬,確立了今日的學名。
皮孫木最引人入勝的特徵,在於其果實的傳播策略。它果實的稜會分泌黏液,當海鳥棲息於樹叢,黏性果實便會附著在身體或腳爪上,然後會隨著鳥類飛行跨越海洋,將種子散播至遠方島嶼。假如被果實黏住的鳥體型太小,有可能整隻鳥被黏住,或是黏著後隨整個果串掉落到地上而死亡,因此在某些資料上會稱呼它為鳥類殺手。
皮孫木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的熱帶島嶼。臺灣主要見於恆春半島、蘭嶼及綠島的海岸林。由於其葉片碩大光亮且耐鹽抗風,皮孫木常被作為優良的海岸防風林樹種。在園藝市場上,帶有白色斑紋的「斑葉皮孫木」則是受歡迎的觀葉植物。此外,在太平洋島嶼的傳統醫學中,其葉片亦被用於治療發炎與腫脹,展現了其多樣的實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