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蘭嶼肉豆蔻
搜主題

  • 植物園/蘭嶼區、人類文化廳/1F/藥園
  • 2025/07/02
  • 學名:Myristica ceylanica A. DC. var. cagayanensis (Merr.) J. Sinclair
  • 科別:肉豆蔻科
  • 作者:廖仁滄
蘭嶼肉豆蔻

位於臺灣東南方外海的蘭嶼島上不僅擁有獨特生態,也滋養了達悟族(雅美族)豐富而深邃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種與我們餐桌上常見的香料植物「肉豆蔻」為近緣種的喬木—蘭嶼肉豆蔻。它不只是島上原生植物,也承載著達悟族人古老的生活智慧。

在達悟族的傳統工藝中,會將蘭嶼肉豆蔻果實咬碎後取得汁液,作為傳統織品的天然定色劑。族人將染過煤煙的黑色麻繩噴上這種汁液後再用雙手搓揉,不僅可以讓染料顏色分佈得更均勻,更能牢牢地附著在纖維上,有效防止染料溶解褪色。這項源於大自然的技術,讓達悟族傳統織品的色彩得以恆久如新,也深刻體現了他們與自然共生,並將其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哲學。

除此之外,蘭嶼肉豆蔻在達悟族文化中的重要性更延伸至他們賴以維生的飛魚季。如果有人在捕飛魚時不慎觸犯禁忌,導致海上風浪異常加劇,危及漁船與族人的安全,達悟族人會要求犯禁者在海上嚼碎蘭嶼肉豆蔻種子後吐到海中,希望藉由此平息洶湧波濤,祈求大海的平靜與飛魚季的順利。這儀式不僅展現了達悟族人對海洋的敬畏,也彰顯了蘭嶼肉豆蔻在他們信仰體系中,作為連結人類與自然、神靈溝通的重要媒介。

蘭嶼肉豆蔻枝葉濃密而翠綠,通常呈現圓錐或圓柱狀的樹形,看起來雄偉端正,相當迷人,更令人驚豔的是它那造型特殊且美麗的果實。當果實成熟裂開時,會露出包裹著鮮紅色假種皮的種子,色彩對比強烈,極具觀賞性。因此,它近年來已被廣泛應用於行道樹及景觀樹,全臺各地都能看到它的美麗身影,讓更多人得以欣賞這種獨特的熱帶樹種。

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可以近距離觀察到蘭嶼肉豆蔻。植物園蘭嶼區步道邊就能看到樹幹黝黑筆直的蘭嶼肉豆蔻,非常容易辨識。每到結果期,樹下常能發現被松鼠啃食後落下的果實與種子,有些種子甚至還能發芽,說明其良好的繁殖力。此外,在人類文化廳的藥園中也特別栽植了蘭嶼肉豆蔻,作為中國傳統醫藥材的展示。這不僅因為它是肉豆蔻的近緣種,其種子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作為肉豆蔻藥材的代用品,更透過實物,將植物與人類文化、歷史的連結呈現在大眾眼前。

蘭嶼肉豆蔻的故事,不僅是植物學的奧秘,更是達悟族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智慧傳承的縮影。下次見到它,不妨停下腳步,感受它承載的豐富文化意涵與來自熱帶的獨特魅力吧!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5/07/03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