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鵝鑾鼻燈籠草
搜主題

  • 植物園/多肉植物區
  • 2025/11/01
  • 學名:Kalanchoe garambiensis Kudo
  • 科別:景天科
  • 作者:廖仁滄
臺灣原生瑰寶-鵝鑾鼻燈籠草

研究教育中心前的棚架下,有一片小小的鮮黃色花海。

這是臺灣珍貴特有種的鵝鑾鼻燈龍草,優雅而充滿臺灣風情的名字,來自於獨特產地與外形。它的原產地在恆春半島濱海地區,尤其以鵝鑾鼻公園內的珊瑚礁岩上最為典型。它能用肥厚多肉的葉片儲存水分,藉此適應日照充足、風勢強勁,且土壤貧瘠、保水性不佳的嚴峻環境。秋冬時節,鵝鑾鼻燈籠草會綻放出豔麗的黃色小花,為灰白的礁岩帶來一抹亮麗的色彩,花期可長達數月之久。其獨特的生命週期與美麗外貌,使它不僅是生態學者研究的對象,也深得園藝愛好者的青睞。

鵝鑾鼻燈籠草最早是由日本植物學家久野啟三郎(Keizaburo Kudo)於1930年發表的學術文獻中被正式記載。該文獻刊載於《熱帶農業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第二卷。屬名Kalanchoe是1763年由法國植物學家和自然學者米歇爾·阿丹松(Michel Adanson,1727-1806)依照伽藍菜(Kalanchoe ceratophylla Haw.)或匙葉伽藍菜(Kalanchoe spathulata DC.)的中文名締結而來,中文稱為伽藍菜屬或燈籠草屬。種小名garambiensis則是直接源自其發現地「鵝鑾鼻」(Garambi)。

米歇爾·阿丹松的代表著作是1757年出版的《塞內加爾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u Sénégal,書中最特別的是在結束處利用貝類提出一套根據解剖特徵的分類,把擁有最多相似器官的生物歸類在一起,而器官差異越大,它們之間的關係就越疏遠。1763年,他出版《植物家族》(Familles des plantes),應用這樣的概念建立一套植物分類系統,但這套系統遭到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的強烈反對,後來被林奈所提出的系統所取代。

鵝鑾鼻燈籠草的植株大小會因生長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無論高矮,其生命力都令人驚嘆。但由於具有高度觀賞價值,過去曾遭被過度採集,導致野生族群數量銳減。在2017年的《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它被列為「易危」(Vulnerable)等級,彰顯出保育的急迫性。幸而,經過相關學術單位與專家的努力,鵝鑾鼻燈籠草的復育已取得成功。國立中興大學等學術單位甚至成功將其與歐洲長壽花進行雜交育種,開發出植株型態更為美觀、花期更長的園藝新品種。這不僅有助於減輕野生植株的採集壓力,也為臺灣原生植物的園藝應用開拓了新方向。

如今,鵝鑾鼻燈籠草主要應用於原生植物推廣、生態教育,以及作為觀賞盆栽和景觀植物,更多人也因此能欣賞到這份來自臺灣南端的獨特美景。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5/11/0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