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返地心─地質大探索看展覽
近年來全球環境變遷加劇,藉由地質與防災特展「潛返地心-地質大探索」,向更多民眾提供正確地質與防災知識。
臺灣因地理位置以及地質構造因素,無可避免颱風、豪雨或地震等自然現象。尤其在全球環境變遷加劇下,例如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短短3天內下了相當臺灣一整年的降雨量。滂沱大雨造成嚴重的山崩與土石流災害,使南臺灣的小林村滅村,讓人見識到大自然反撲的巨大力量。面對異常氣候,平時大家就要做好防災工作,例如準備防災地圖以瞭解避難路線、備好防災背包,瞭解求助與自助的方式,減低受災機會。
在鬆軟且飽含地下水的細砂層中,受到如地震水平應力搖動後,會促使土體中的水壓力逐漸增強,當水壓力取代原先土砂粒間的支撐應力時,固體的土壤瞬間會變為如流砂般的液體狀態,此高壓力的流砂有時會循軟弱的地層縫隙湧出地面。
土壤液化會大範圍破壞整個地區的建築結構物,造成橋墩傾斜下陷,擋土牆、堤防及河岸結構物崩塌傾覆,道路與農田開裂或塌陷,地下管線被擠出地面並斷裂。
地層下陷的成因有自然與人為的因素,但是在台灣則主要是超抽地下水所造成的人為因素。
目前全台灣地層下陷嚴重區域,主要集中在彰化、雲林、嘉義、屏東。
彰化雲林地區:地層下陷較為嚴重,已由沿海地區轉向內陸地區。雖然地層下陷已明顯減緩,但仍持續下陷,對重大交通設施營運及公共建設開發已有影響。
中部地區一般而言,雨量以6至8月最豐沛,7至9月多颱風,常導致大雨,11月至隔年4月為乾旱期。區內用水來源,在苗栗及台中地區以地面水源為主,彰化及南投地區目前仍以地下水源為主。
中部地區地下水資源分屬於新苗地區、台中地區、濁水溪沖積扇三區。其中濁水溪沖積扇是台灣最重要的地下水區,也是對地下水依賴度最高的區域。
濁水溪沖積扇每年的補注量、抽水量以及流失量,都處於持續超抽的狀況,造成雲林彰化地區的地層持續下陷,近期更對高鐵行車安全造成威脅,除了要加強沖積扇區的地下水管理外,並應開發鄰近區位的替代水源。
地質鑽探是取得地下地層的資料,最直接的方式。利用鑽探從地底取出岩心,是地質分析的最好標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