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防小先鋒看展覽
臺灣位處地震頻繁地帶,「離家最近的避難所在哪裡?」應是全民常備知識!要將防災思維扎根大眾生活,科博館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攜手合作,推出《災防小先鋒,斷層知識通》特展,展期至2023年10月1日,期待透過有趣、好吸收的方式與觀眾分享多種實用防災措施。
提供在地觀測與全臺觀測資訊,包含雨量、地震、空氣品質、水庫、溫度、風速、濕度、閃電、紫外線及示警資訊。
最近還新增了快篩實名制藥局地圖與兒童疫苗接種諮詢喔。
提供數位全民防災卡,民眾只要輸入地址或點選地圖的位置,就可查詢最近的收容避難所,還能一鍵分享給親朋好友,也可下載貼在學校聯絡簿。
透過全民防災卡,讓大家在災害發生前,就可以預先了解住家、學校、辦公室等緊急避難處所及鄰近的防災公園。一旦災害發生時,便可以透過LINE,將防災卡分享給親朋好友,還可以輸出列印在家裡、辦公室等隨時就可察看的地方。
結合中央部會、地方政府、事業單位等單位資訊,展示氣象、水文、交通及民生等四大類主題,包含:地震速報、停班停課、空氣品質、台鐵停駛、低溫特報、颱風警報等共38項災害示警。
地震發生,可以收到震源鄰近區域地質剖面圖與震度分佈圖。
颱風形成時,可以收到颱風路徑潛勢預測路徑圖及颱風基本資訊與注意事項。
防災包是外出避難時攜帶,裝放有助於延續生命或促進生活便利的物品,可分成日常外出包(平常就會隨身攜帶),一日避難包及多日避難包(專為避難時使用),裝放的物品每年要定期檢查與更新。
將日常外出包打造最基本的防災包,當地震突然到來,無論出門在外或需要緊急撤離,即可立即取出。現金、手機、行動電源、衛生用品、口罩、重要證件、常用藥品等,是必備與讓人安心的物品。
以日常外出包為基底,再攜帶最小限度維持日常生活的物品,如體積小的食物、飲用水、常用藥品、避難地圖等,作為外出避難第一天生存使用。
將一日避難包的物資準備三日份,需要另外考量嬰幼兒、老年人、男性、女性、身心障礙者或寵物的需求。
建築物的結構設計與施工若有符合耐震設計的標準,就具有耐震效果;年代久遠、沒有經過耐震設計的建築物,耐震能力較堪虞。地震時,樓層越高、離地表越遠,感受到的晃動越大,因此高樓層要遠離窗戶、避免墜落,且浴缸儲水不要太滿以免於地震時溢出,切勿搭乘電梯避難。
若發生地震後火災,因具有易燃性,火勢難以控制。
房屋內外沒有樑柱支撐,土地難以承受水平搖晃的地震力,當地震震度達4-5級時即有倒塌風險。
建築物沒有鋼筋,且柱子較小,受地震力破壞後易呈現破碎情況,難有逃生空間。
地震振動可能造成建築物的基礎與上部結構脫離、磚牆毀損,若頂樓又加蓋,會有更大的損壞風險。
瓦斯桶存放數量較多,且經常用火,當遇到地震劇烈搖晃,若管線脫落就容易造成瓦斯外洩,注意可能釀成火災或氣爆。
低矮建築的結構自然振動週期較短,可就地前往樓梯或浴室避難。
中高建築的結構自然振動週期為中,留意一樓大門可能受地震影響而無法開啟。
高層大樓的結構自然振動週期較長,以同一棟建築物來說,越高樓搖晃較大,因此務必固定好家具以免傾倒。
相較於鋼骨構造,剛性較強,搖晃程度較小;但當位移量過大,則易產生開裂而毀損。
相較於鋼筋混凝土構造,韌性較強,但地震時的搖晃感受度較大。
保有鋼骨構造的韌性和RC構造的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