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儀震天下
看展覽

  • 2014/09/16 ~ 2016/09/16

臺灣島地震頻繁,經歷四百年來文字及儀器記錄的累積,留下了豐富的學術資源。本次特展為緬懷臺灣過去4百年來經歷的地震災害,特別展出先民保留下來的珍貴記錄。展示內容分成「文物考證時代」、「科學觀測時代」、「科技預警時代」等三個單元,分別介紹「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戰後時期」等三個時期臺灣地震記錄及地震儀觀測歷史演化,透過地震儀器、史料文獻、儀器記錄、互動設施來引導參訪者對地震的懷舊與創新,藉由古文物與百年地震儀展示,伴隨歷史地震資料揭露出臺灣土地塵封已久的裂痕,走進時光隧道,了解臺灣地震史。

文物考證時代(~1895年前,清治時期)

臺灣地震史在1900年以前,雖缺乏地震儀器觀測歷史資料,仍可透過地震史料,來重建歷史地震。本展區利用官方奏摺、地方資料、個人記載、廟誌與石碑等資料,呈現清治時期臺灣地震的情況,更深入了解當時地震對臺灣的影響。

臣子向皇帝進呈的報告,自清康熙年間稱之奏摺。「硃批奏摺」是經由皇帝親自批閱的原件,史料價值極高。奏摺亦會記錄各地發生地震的情形,內容包括災情統計、救災撫卹、災後重建措施等,現代學者們可以從中找到許多歷史地震的資料,來了解過去的地震資訊。

奏摺

除了官方資料,其他如地方志、采訪冊、當時的報紙、個人撰寫文章與詩歌,或是廟宇中的廟誌、碑文、匾額等,也都有地震相關資訊。

馬偕博士的日記:海嘯紀錄

1839至1862年間於臺灣中南部地區連續四次規模約6.5以上的密集地震,造成許多廟宇傾毀,在重建或修建過程中卻也因此造就了臺灣民間交趾陶與剪粘藝術的興盛,促成交趾陶與剪黏文化在當地生根。

地震藝術:交趾陶

科學觀測時代(1895~1945年,日治時期)

在日治時期前,臺灣的地震史只能依賴各種文獻記載,進入日治時期後,臺灣於1897年設立了第一部地震儀,開啟臺灣地震科學觀測時代,所記載的地震稱為「儀器觀測地震」。此時期的地震儀主要利用機械式原理製成。

臺灣於1897年12月19日臺北測候所裝設的第一部格雷-米爾恩-尤恩地震儀(Gray-Mine-Ewing Seismograph)。此地震儀的記錄可追溯至1900年6月29日臺南測候所收錄之波形紀錄,並記錄許多重要災害地震,包括1904年斗六地震、1906年梅山地震、1908年璞石閣地震等。

大森式水平地震儀是臺灣早期觀測地震的主要地震儀器之一,為長週期水平擺之地震儀,適合做遠地地震觀測之用。1900年於臺北測候所放置第一個東西向的大森式水平地震儀,而後普遍設置於全臺各地的測候所,曾記錄臺灣百年來重要災害地震。

威赫式地震儀與大森式水平地震儀為兩部日治時期的主力,適合觀測微小之近地地震,對遠地地震初期微動之觀測亦甚良好。1928年於臺北測候所裝置第一部威赫式地震儀(水平及垂直),並陸續設置於全臺其他測站。

臺灣設置的威赫式地震儀由三地製作,分別為德國原廠製、日本東京製、及國人複製。本展陳列的是全臺唯一德國製威赫式水平地震儀。

威赫式地震儀

強震儀主要為紀錄大地震而設計。因一般地震儀無法紀錄大地震資料,為了有效監測臺灣大地震,各地測候所開始增設強震儀。大森式二倍強震儀為日本製造,1933年設置於阿里山、花蓮港測候所,收錄了許多重大災害的地震記錄。最早紀錄可追溯至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地震之波形記錄。

大森式二倍強震儀

科技預警時代(1945年後~現代)

現代地震儀由日治的機械式進化到電磁式,使得地震儀體積縮小,且可記錄的更快速、準確。

1972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於全臺建立臺灣地區遙測式地震觀測網﹙TTSN﹚,成為臺灣地區現代化地震觀測的里程碑。至今,中央氣象局藉著不同的地震儀監測及研究,進而發展地震預警及速報系統,希望可以利用科學降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石本式加速度地震儀直接記錄地動加速度值,可以快速的算出震度,它的解析尺度大,能完整的紀錄規模大的地震資訊。1954年5月加入臺灣地區地震觀測,曾記錄1964年白河地震及1972年瑞穗地震。

石本式加速度地震儀

樋口式一倍強震儀為日本製造,1955年1月設置於新竹,並陸續裝設於其他測候所。此型地震儀擺與阻尼器設計在一起,使體積減小。

樋口式一倍強震儀

台灣引進的第一批電磁式地震儀,1970年5月安裝於台北測候所。自此地震儀科技中開始逐漸跳脫傳統機械原理,引入電磁感應原理幫助感測,使得地震儀體積日益縮小,震波記錄亦得更加準確。

59型(VI)短週期電磁式地震儀

拜現代科技所賜,地震儀器愈來愈精密、可紀錄的資訊愈來愈多,1999 年更因為集集大地震等多次大規模地震,增加許多觀測資料。單就集集大地震的餘震便已超過一萬多次,集集大地震更是近百年來在台灣陸地上所發生的最大地震,1999 年也是台灣自有地震觀測以來,地震觀測資料最為龐大的一年,為地震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珍貴強震觀測資料。

地震觀測中心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5/03/2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