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龍鱗櫚
搜主題

  • 本館戶外庭園
  • 2019/06/25
  • 學名:Sabal palmetto (Walt.) Lodd. ex Rome. & Schult.f.
全身是寶的龍鱗櫚
圖1:本館戶外庭園種植的龍鱗櫚
圖1:本館戶外庭園種植的龍鱗櫚
圖2:龍鱗櫚的花小且不明顯
圖2:龍鱗櫚的花小且不明顯

看到棕櫚樹就會讓人想到熱帶,想要營造熱帶風情更是會用用大量棕櫚科植物。臺灣地理位在熱帶邊際,雖然原生的棕櫚科植物不多,但很早期就有引進紀錄,像是成書於清康熙56年(西元1717年)的諸羅縣志裡就已經有檳榔(Areca catechu L.)、椰子(Cocos nucifera L.)等棕櫚科植物應用的記載。

臺灣人生活裡隨處可以看到棕櫚科植物蹤跡,先不談前面提過的檳榔與椰子,平常家裡用的掃把就是利用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 (Hook.) H.Wendl.)這種植物的葉鞘纖維製成。雖然與生活如此相近,卻因為口音的關係,在電腦上利用注音輸入法時,常有人用「呂」字的發音來找「櫚」這個字,結果當然找不到,結果很多人就選了「梠」這個字來替代,「棕櫚科」輸入成「棕梠科」。事實上,「櫚」與「驢」發音相同,「櫚」跟「梠」也不是相通的字,不只發音不一樣,連意義也不同,「櫚」是植物的名字,「梠」則是安裝在屋檐上的橫木。

棕櫚科植物獨特的造型吸引人們目光,也博得許多人喜愛,而在對於環境綠美化十分關注的臺灣,人們開始追求庭園植栽的獨特性,不少地方也出現棕櫚科植物專區或是像臺中東峰公園一樣以棕櫚為主題的公園。本館立體劇場外側庭園裡也栽植了許多棕櫚科植物,這些樹以各自的優美姿態錯落在大草坪的周邊營造太陽城獨特的園林景觀。

龍鱗櫚是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種棕櫚,寬大的掌狀葉片像是在樹頂隨風輕搖的蒲扇,搖曳著加勒比海邊際的熱帶風情(圖1)。龍鱗櫚也被稱為巴爾麥棕櫚,原產地在美國南方的佛羅里達沿岸及西印度群島的古巴、巴哈馬等地。它的芽可以像檳榔心般的食用,葉鞘的纖維可子做硬毛刷,堅硬的樹幹可以作為碼頭建築的柱子,幾乎是全身都有利用價值。現在人們栽種它已經很少是因為這些功能,而是看上它美麗的樹型,應用在庭園景觀之中。

雖然龍鱗櫚最高可以長到20公尺,但它的花確實十分微小,要近看才能看清楚花朵構造(圖2)。果實與種子也不大,果實大約1公分左右,果皮很薄,種子直徑大約0.7公分。現在正是它的花期,如果最近有來本館大草坪活動的話,別忘記順道好好觀察。(文/圖:廖仁滄)

 

2021.07.14 文字修訂(廖)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