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過溝菜蕨
搜主題

  • 植物園/特展室 (「蕨類天堂在臺灣」常設展)
  • 2017/05/30
  • 學名: Diplazium esculentum (Retz.)Sw.
可以吃的過溝菜蕨
圖1:過溝菜蕨的孢子囊群
圖1:過溝菜蕨的孢子囊群
圖2:《蕨類天堂在臺灣常設展》中展示的過溝菜蕨
圖2:《蕨類天堂在臺灣常設展》中展示的過溝菜蕨

第一次聽到「過溝菜蕨」這樣的名字時,以為是長在水溝裡的蕨類植物。後來有朋友告訴我,「過溝」是從「過貓」的閩南話轉音而來。這就讓我覺得疑惑,它是哪裡看起來像貓啊?接著又有人跟我講,閩南語的「過貓」跟「蕨苗」發音相近。但也有人說客家話的「蕨苗」與閩南話的「過貓」相近,所以這個發音的來源是客家人。

聽起來很混亂,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在強調這種植物的苗。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人們特別關注過溝菜蕨的嫩芽呢?

《中國植物誌》把這種蕨類稱為「食用雙蓋蕨」,更早之前稱「菜蕨」,對它的關注是在「食用」功能上。而西元1803年瑞典自然學家安德斯‧雅罕‧瑞特祖斯(Anders Jahan Retzius,1742–1821))發表它的學名時,用esculentum(可以吃的)這個字作為種小名,當然也是注意到它的食用功能。

絕大多數臺灣人與過溝菜蕨的初次相見都是在餐桌上,甚至是婚喪喜慶的席宴上,看見的多是放在冰塊上的一根根卷旋如問號(?)的翠綠色蔬菜。其實過溝菜蕨的食用部分就是嫩芽,這或許解釋為何人們會以「蕨苗」之名稱呼它。

或許是習慣過溝菜蕨料理後的長相,不少人走進植物園特展室,看見它有短直立莖的植株時竟然認不出來,還以為是筆筒樹(Cyathea lepifera (Hook.) Copel.)等樹蕨幼苗。仔細比較可以看出兩者差異。過溝菜蕨孢子囊群在葉背沿葉脈兩側著生,而且有背靠背的長條形孢膜,這是雙蓋蕨屬(Diplazium)植物共同特徵。Diplazium 這個字是由希臘文diploos(雙重)締造而來,就是描述這個特徵。現在過溝菜蕨可以看到孢子囊群(圖1),正好可以讓人到植物園特展室中好好觀察比較(圖2)。

文章開頭時提到「過溝」這個名字來源的幾種說法,牽涉到閩南與客家兩個族群。事實上,臺灣原住民也取食它的嫩芽,所以過溝菜蕨已經成為臺灣跨族群的食用植物,讓人不容易追溯它的應用起源。但往另一方面想,這不正代表臺灣多元文化的融合嗎?

現在市場上也有機會買到過溝菜蕨,這些大多是農人在田間栽培的成果。臺灣目最最大的栽培區域在南投縣,從5月開始進入盛產期,愛吃的人可以趁鮮食用。選購時以前端卷曲末展開,葉梗基部易折斷者為佳。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