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崖薑蕨
搜主題

  • 北部低海拔區、季風雨林區、熱帶雨林溫室、本館戶外庭園
  • 2019/01/08
  • 學名: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ex Hook.) Copel.
樹上綠皇冠-崖薑蕨
圖1:本館季風雨林區中的崖薑蕨
圖1:本館季風雨林區中的崖薑蕨
圖2:崖薑蕨的孢子囊群
圖2:崖薑蕨的孢子囊群

植物園季風雨林區裡有棵茄冬(Bischofia javanica Blume.),樹上長了一大叢葉子像魚骨頭的植物,看起來像一頂綠色皇冠(圖1),在這個水氣充足的區域裡顯得特別顯眼。

崖薑蕨是這頂綠皇冠的名字,臺灣全島低海拔潮濕森林裡都可以看到它。因為它碩大的體積具有非常好的視覺效果,所以這幾年也被應用在庭園造景,像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中,設計師就以它為主角,在后里馬場園區花舞館外設計「綠色星空」景觀,把崖薑蕨掛在穹頂通道上方,晚上加上燈光,讓人們在仰望中可以感受到它的葉片如星光般綻放的效果。

這種如皇冠般叢集的姿態,其實很早就被人們注意。丹麥植物學家Nathaniel Wallich(1786-1854)與德國植物學家Georg Heinrich Mettenius(1823-1866)在1856年為這種植物命名時就用了coronans(叢集的)這個字作為崖薑蕨的種小名。現在崖薑蕨的學名是經過修訂的,從原本歸屬的水龍骨屬(Polypodium)換到崖薑蕨屬(Pseudodrynaria)。屬名是由希臘文pseudos(假)與槲蕨屬(Drynaria)合併締造而來,意指型態像槲蕨,卻不是真正的槲蕨屬植物。

槲蕨屬植物的葉片有兩種不同型態,一種是會產生孢子的繁殖葉或孢子葉,一種是沒有孢子的營養葉,這兩種葉子的功能完全不一樣。崖薑蕨外型雖然跟槲蕨很像,但葉子卻沒有兩種不同型態,每片葉子基部都會膨大叢生在一起,構成崖薑蕨皇冠形的外觀,也藉此來收集枯枝落葉或動物排遺,然後由細菌與真菌分解後來吸收養分。

崖薑蕨是一種附生植物,只是利用大樹身上的空間來生長,並不會吸取大樹營養,可以自己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除了大樹外,它也會長在岩石上,所以叫做崖薑蕨。「薑」字是形容粗大根莖外表像薑,所以它還有猴薑的別名,只是不知道猴子到底會不會吃它罷了。

臺灣野外與它外形比較相近的植物是連珠蕨(Aglaomorpha meyeniana Schott.),兩者的差別在於連珠蕨的孢子囊群只分布在葉片上段,葉子的羽片皺縮,只在有孢子囊的地方比較寬,所以外觀呈念珠狀。崖薑蕨的點形孢子囊群則長在葉子背面,呈線狀分布(圖2)。在植物園特展室裡可以看見連珠蕨與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歡迎大家有空來觀察比較,看看到底這三種植物的差別到底在哪裡。(文/圖:廖仁滄)

 

2021.07.15 版面調整(廖)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