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思茅櫧櫟
搜主題

  • 櫟栗在木-臺灣殼斗科特展
  • 2015/05/12
  • 學名: Quercus glandulifera Blume var. brevipetiolata (A. DC.) Nakai
短柄枹櫟-思茅櫧櫟
思茅櫧櫟的葉片邊緣有向內彎曲的鋸齒
思茅櫧櫟的葉片邊緣有向內彎曲的鋸齒
發育中的思茅櫧櫟果實
發育中的思茅櫧櫟果實

植物園特展室與旁邊的棚架區現在正展示著將近40種的臺灣原生殼斗科植物植株或果實。許多植株在提供者邱麗容女士與本館園藝人員的用心照顧下,今年初已經開花,有些甚至完成授粉,幼小果實正逐漸長大中。

在這些果實逐漸發育的種類中,「思茅櫧櫟」是很值得期待的一群,幾棵比較粗壯的植株上都有小果實可以觀察。

看到特展中思茅櫧櫟所展現的旺盛生機,很多人都不相信這種植物在臺灣被列為「瀕臨滅絕」等級,需要積極保護復育。它雖然廣泛分布中國大陸長江以南各省,臺灣卻只分布在臺中與南投海拔500到950公尺間的山區,以臺中谷關附近最多,但因為山崩與其他好陽性植物的競爭,族群數量越來越少。

如果您現在來觀察植物園裡展示的思茅櫧櫟,或許可以看到枝葉間掛著一些如流蘇般下垂的東西,那是這種植物凋落的雄花花序。如果看到兩個或三個簇生在一起的小圓球,每個圓球頂端有一個三岔的突起物,那就是它的雌花。突起物是雌花的柱頭,本來黃色,完成授粉後會變成紫黑色,子房則開始發育成果實,年底就會成熟。它與許多果實要隔年才成熟的殼斗科植物種類不同,開花當年就會果熟。

思茅櫧櫟也被稱為青栲櫟或短柄枹櫟。它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Quercus是橡樹這類植物的拉丁文傳統名稱。種小名glandulifera是「具腺體的」的意思。變種名brevipetiolata則是由brevis(短的)與petiolatus(葉柄)合併締造而來,用來形容這種植物具有葉柄較短的特徵,這也是它另一個名字「短柄枹櫟」的由來。它與承名變種「枹櫟」的區別在於葉柄明顯較短,葉片小而叢生莖頂,堅果也比較短。

臺灣原生的殼斗科植物大多是常綠樹,只有少數幾種是落葉樹,之前介紹過的槲櫟(Quercus aliena Blume)與這次的思茅櫧櫟都在其中,它們都有有族群小而逐漸衰退與分布侷限的特色,除了臺灣山毛櫸(Fagus hayatae Palib. ex Hayaya)外也都生長在比較乾燥的環境裡,野外都不常見,除了臺灣山毛櫸之外的其他種類在這次特展裡都看得,歡迎您來仔細的觀察比較。其他種類將來我們還有繼續為您作介紹。

「思茅」是中國大陸雲南的一個地名。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