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小米
搜主題

  • 植物園/特展室 (璀璨良食臺灣藜特展)
  • 2014/05/13
  • 學名: Setaria italica ( L. ) P.Beauv.
原住民的特色食糧-小米
小米穗
小米穗
圖二:璀璨良食臺灣藜特展展出的小米
圖二:璀璨良食臺灣藜特展展出的小米

臺灣是個多元文化同時並存的地方,人們將各自的飲食習慣帶進臺灣,交流之後形成充滿魅力的飲食文化。不過交流並不代表文化特色消失,許多食物還依舊充滿了各自文化的特色。植物園特展室現正辦理的「璀璨良食臺灣藜特展」中,您就可以看到許多這類的特色食糧。

每個文化都有代表性食物,最能代表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食物應該就是小米了。臺灣原住民所說的小米包含稷(Panicum miliaceum L.)與穇子(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n.)在內,但絕大部分栽種的仍是以小米為主。

小米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Setaria中文稱為「狗尾草屬」,是由拉丁文seta(刺毛)及字尾-aria(似)締造而成,意指其小穗基部具有一圈刺毛狀的長毛。種小名italica是「義大利的」的意思。

雖然小米幾乎已經成為臺灣原住民族飲食文化的代表,但不同族對於小米的利用程度及相關儀式與禁忌卻不同。例如住在蘭嶼島上的達悟(雅美)族人以芋頭及漁獲為主食,小米只是次要的糧食,而且過去也沒有釀小米酒的習慣。但在臺灣本島的許多原住民族是以小米為主食,關於小米栽種、收成、儲藏等也有許多相關儀式祭典,例如布農族就有14個儀式與慶典,進行的時間加起來多達九十天,其中的豐收祭會持續好幾天。

一般來說,從準備小米播種儀式開始就不可以除草砍樹,也不能吃小米以外的食物。播種期間不可以吃香蕉、蕃薯。整個小米生長季節不能吃稻米,也不能帶米酒到小米田。播種到收割期間都不吃牛肉,陌生人也不能接近小米田。種種的禁忌都是對於小米生長順利與將來豐收的祈願,雖然繁瑣複雜,卻世世代代被臺灣各原住民族所遵守。

小米是自花授粉的植物,所以不容易被外來基因滲入,所以選種及馴化的過程相對其他作物而言是比較短的,加上臺灣原住民在播種的時候往往把相同品種的種在一起,加上除草時會除去矮弱的植株,收割之後也會把不同品種分開儲存,這些耕作行為造成臺灣原住民部落保有相當豐富的品種。但在部落生活型態急劇改變的現在,前人所選育出來的小米品系逐漸消失。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小米種源,這些都是臺灣之寶啊!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