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食茱萸
搜主題

人蝶共食鳥不踏-食茱萸
圖一:食茱萸的小花是許多蝴蝶喜歡訪花吸蜜的目標
圖一:食茱萸的小花是許多蝴蝶喜歡訪花吸蜜的目標
圖二:植物園「就是這個味-蝴蝶食草與蜜源植物特展」展示的食茱萸植株
圖二:植物園「就是這個味-蝴蝶食草與蜜源植物特展」展示的食茱萸植株

植物園現在正舉辦「就是這個味-蝴蝶食草與蜜源植物特展」,雖然主要展區是在特展室,但其實展示的規劃涵蓋從熱帶雨林溫室到特展室的空間,而特展室旁的棚架區也是主要的展示空間,尤其是蝴蝶成蟲的蜜源植物因為需要較強的光照,所以幾乎都展示在這個區域,也因此不時可以見到蝴蝶在其中翩翩起舞的畫面。

在這個戶外的展示空間中,「外來種蜜源植物區」與「原生種蜜源植物區」是蝴蝶最常出現的區域,而且從到目前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裡,根據我們的實際觀察,蝴蝶成蟲對於蜜源植物的忠誠度真的不高,只要這兩區的植物有開花,就可以看見蝴蝶訪花,讓人對於推廣台灣原生植物做為蝴蝶蜜源的信心又再加強了幾分。

在這些受歡迎的台灣原生蜜源植物中,「食茱萸」是讓不少小朋友覺得驚訝的一種,因為它長滿硬刺的莖常常讓調皮的孩子掛彩,不過當他們實際看見蝴蝶在上面吸食花蜜,甚至是在葉片上產卵時,對於「食茱萸」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原來這種別名「鳥不踏」的植物,不但蝴蝶的成蟲喜歡,不少種類的幼蟲也愛哩!

「食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屬名拉丁文Zanthoxylum締結自希臘文的xanthos(黃色)與xylon(木材),意指這個屬的植物心材是黃色的。而種小名ailanthoides則是「像臭椿的」的意思,指它的植株外觀與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從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琉球到菲律賓都可以看見它。台灣則是主要出現在低海拔的森林邊緣跟道路兩旁,陽光充足的荒廢地與火燒過後的森林中特別容易見到,而這樣的開闊環境也是許多蝴蝶主要的活動區域,所以當它開花時總是吸引了許多蝴蝶前來拜訪。

除了蝴蝶之外,人類其實也很喜歡它,早年台灣的排灣族人會採它的嫩葉加入湯中來調味。現在除了原住民之外,許多人也把食茱萸的嫩葉當成是風味獨特的野菜,只是它的強烈氣味讓也些人難以接受,但如果拿來炒蛋或是或入麵團作成餅乾則幾乎所有人吃過都難忘它的美味。坊間許多山產餐廳都把它叫做「刺楤」,不過真正的刺楤其實是另一種植物,食茱萸應該稱為「紅刺楤」才對。

文:廖仁滄/圖:徐家全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