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極地恐龍特展
看展覽

重回冰冷的過去

  往往我們不能用今日的狀況去推論過去的情形,以天氣而言,百萬年前的天氣狀況就和今天的很不一樣。

  你現在就要開始一段回溯超過1億6000萬年的「旅程」。當你到達目的地後,時間大概是侏羅紀早期(約2億年前)或甚至於白堊紀早期(約1億1000萬年前),這時候,地球大部份地區的天氣就像是溫室一樣。一般而言,氣候是比較暖和與潮濕,但地球還有些地方是寒冷的。這些冰冷的邊緣地帶,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這裡還有恐龍和牠們的伙伴在生活。

  在接近南北極的地方,這裡天氣寒冷、下雪,冬天的「夜晚」足足有3個月,而整個大地完全是漆黑的。溫度降至冰點之下,而北極光就像是黑暗天空裡飄逸的屏幕。這些遠古的環境的遺跡還可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南極、紐西蘭和澳洲等地發現,其岩石及化石讓古生物學家及地質學家重新建構這個古老的「失落世界」的真面目。

  這個展示將帶領你去這些遠古的地方,並向你介紹點綴這古老世界的動植物。這展示將讓你有機會去體驗這些和今天很不一樣的遠古地方。事實上,今天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讓你體會這項展示所提供的經驗。

恐龍聽到什麼呢?中生代的天籟之音

  中生代的極地,其實是充滿著各種聲音,範圍從冬天裡泠颼颼的寒風與夏天潮濕雨林所產生的聲音。

  在恐龍生活的大部份時間裡,地球是?暖的,就像被?室籠罩著,可能當時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比今天的還高。在雨林裡聽到的聲音,和另一些侏羅紀與白堊紀時期生活在這?室世界較暖和地區的恐龍所聽的差不多,包括了雷聲和下雨聲,完全是一種潮濕沼澤的感覺。

  雖然地球上大部份的恐龍都熟悉這些聲音,那些住在極地的恐龍,會因漫長的寒夜而聽到很不一樣的聲音,應該是冰冷世界裡所颳起的強烈寒風。我們可以透過一個重建的空間聆聽南澳洲在白堊紀時極地世界的聲音。

  澳洲的東南方,當恐龍在這裡生活時,大約是南緯70度,在冬季的寒夜裡,應該是漆黑、寒冷和十分的嚴苛。這裡的冬季,漫長的暗夜足足有3個月之久,只有色彩繽紛的北極光橫跨整個天空,這段時間?度也一定降至冰點以下,而雪和冰更應是生活在這地區森林裡各種爬行動物最熟悉的景像,當然恐龍也不例外。有些生長在這森林裡的樹,例如銀杏會在冬季裡落葉,而另一些像南洋杉卻一整年都長滿葉子,在漫長的寒夜裡,提供了像關達龍和麗阿琳龍這類恐龍所需的食物。

漂移的大陸

  中生代的世界,或恐龍的世界,其實和今天很不一樣。北邊的大陸塊和南方的陸塊幾乎是分開的,當時的印度位於赤道的南邊。但自此整個狀況就有了改變。

  大陸不是一直像今天這樣。當我們觀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三個時期的世界地圖時,我們發現大陸位置已經移動了。當恐龍還活著時,全球各個大陸的排列和今天的有相當明顯的差別。

  在恐龍活著的大部份時間,當時北邊有勞亞古陸而南邊則有岡瓦納古陸,這兩塊古陸曾一度連接在一起,形成一稱為盤古大陸的超級陸塊。在恐龍接近滅絕時,這些古陸開始分開,大西洋、大南洋和塔斯曼海也隨之形成。

  當恐龍生活在侏羅紀的南極、白堊紀的澳洲東南方和白堊紀晚期的阿拉斯加時,這些地區都涵蓋在北極圈和南極圈內,所以牠們經歷了長時間黑暗的冬天。但自此,阿拉斯加和南極大部份區域並沒有改變其地理位置,唯獨澳洲由先前很靠近南極的位置逐漸地往北移。

從恐龍到鳥

  「顯然不是所有恐龍都滅絕了,部份逃過惡運而生存下來,並且大部份還能翱翔天空呢!牠們就是由小型獸足類恐龍演化而來的鳥。

  有部份比較「進步」的恐龍,特別是獸足類恐龍,和鳥十分的相似。事實上,許多科學家認為鳥就是活生生的恐龍,而在恐龍家族中,有一些還真的沒有滅絕呢!

  獸足類是一群小型的肉食性恐龍,更被認為演化成鳥。擬鳥龍的名字就是「很像鳥的恐龍」的意思,反應牠們和鳥的相似情形。有些研究這件精彩的化石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它是一隻恐龍卻又有許多與鳥相似的特徵,甚至是羽毛。許多在鳥類呈現癒合的骨骼,例如脛跗骨(我們常稱為?腿的部位,好好吃啊!)在擬鳥龍也是癒合的。擬鳥龍這種骨骼癒合與數量減少的情形也同樣出現在現生鳥類骨骼結構上。擬鳥龍外型纖細,脖子細長,並長有一對很長的腿,脖子和腿都很像鳥。它的尾很短,和恐龍的不一樣。這確定是一種介於鳥與恐龍兩大類群的動物,很難正確地安置它在爬行動物家族裡的位置。

  被認為與鳥有關的化石遺駭大多發現在緯度較高的地點,例如有些羽毛發現是在澳洲南維多利亞白堊紀早期的湖泊沈積物中發現,另外這些早期鳥類的骨骼也在最近被發現,但還沒有完全被描述。過去幾年,帶有羽毛結構的獸足類恐龍先後在中生代的岩層裡被發現,最知名的非中國的莫屬。所以我們的推論要十分的謹慎,不是發現化石羽毛就說有鳥的存在,這些化石羽毛可能是來自帶毛的恐龍,它畢竟是鳥的祖先。

恐龍的種類

  恐龍分成兩大類群:蜥臀類恐龍和鳥臀類恐龍。有趣的是,演化成鳥的類群卻是蜥臀類恐龍。

  蜥臀類恐龍包括迷惑龍這類大型的龍?類恐龍和兇猛的肉食性恐龍,如特暴龍和異特龍。蜥臀類恐龍包含所有原始的恐龍,它們的臀部骨骼呈三叉狀,其中恥骨朝前。最早的蜥臀類恐龍的手可以用來握住東西的。屬於似鳥龍類群的提米穆斯龍和冰極龍這兩種極地恐龍,都是蜥臀類恐龍。

  鳥臀類恐龍全為吃植物的恐龍。在這次展示當中,有許多鳥臀類恐龍的代表,包括了鳥?類(如禽龍類和鴨嘴龍類的木他布拉龍和原巴克龍,另外還有稜齒龍類的關達龍和麗阿琳龍),角龍類(那長相很像鸚鵡的鸚鵡嘴龍和長有角與繸盾的原角龍),甲龍等。鳥臀類恐龍的臀骨共有四叉,其中恥骨朝後並與腸骨並排。

到底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大家還在熱烈辯論是什麼把恐龍殺死的,是一顆隕石撞擊地球、逐漸的氣候變遷、還是火山和造山的各種活動。這個議題就算不會永遠討論下去,也至少會持續讓科學家與大眾討論一段時間吧!

  大約6千500百萬年前白堊紀結束時,恐龍滅絕了,這事件有可能是一下子發生,又或是已蘊釀了數百年、數千年或甚至可能數百萬年。目前,對於恐龍的消失有兩種不同的想法。

隕石和彗星?

  關於恐龍的滅絕和後續哺乳動物的興起,有一個理論認為是由一外太空物體,彗星或隕石的撞擊所引起的。這樣的撞擊頓時提高了地球的地面?度,四處發生野火,全球海洋?度劇烈上升,還有短暫的破壞性酸雨。這些短期效應有可能尾隨著長期的全球的?度下降,因為撞擊後所產生的大量塵土飄揚在大氣層中,遮住陽光無法照射到地球。

火山活動或雙重打擊?

  第二個理論是頻繁的火山活動放出大量的塵粒到大氣層中,阻擋了由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甚至小規模的火山爆發,如卡加托亞、平那杜波或聖海倫?的爆發均產生?度下降的效應。有些科學家指出隕石或彗星的撞擊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火山活動。無論如何,這單一或雙重事件所產生的生物效應,就是地球的脊椎與無脊椎動來了一次快速的替換。

  有趣的是,在極地緯度的恐龍是一些適應性很高,並能在十分困難環境下生存的種類。為什麼有部份無法在白堊紀末這大滅絕事件中生存下來,這實在是一個謎。可以肯定的是這次黑暗與寒冷的時間,一定比許多稜齒龍和其他恐龍所能忍受的三個月寒冷與黑暗來得長。

琥珀-黏稠和完美的墳墓

  琥珀是樹液的化石。有時候,昆蟲和許多其他生物會陷入這些樹液裡。當樹液轉為化石後,被封在裡面的生物會保存得很好。

  在西伯利亞中部與北部,曾收集到許多距今約7000萬至1億年前白堊紀晚期的琥珀。各種的植物部位和動物遺骸被不同針葉樹幹流出的黏□樹脂(樹液)包裹住並留在裡面。

  在本展示中所展出的部份琥珀標本比恐龍生活時期來得晚。它們的時間大約是距今4000至4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地點是波德地區,這裡的琥珀一直被認為具有寶石等級的水準。其他標本則來自與恐龍化石一起的岩石,地點是俄羅斯的遠東一帶,時間是白堊紀時期。

  在史蒂芬史匹伯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一片中,恐龍可以透過保存在琥珀?的蚊子血液中的DNA複製出來。雖然從琥珀中的昆蟲曾經復原部份的DNA片斷,但這些片斷實在太小,而目前幾乎是不可能重建已滅絕的物種,或許會在未來吧!

恐龍時期的植物群與動物群

  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極區,除了恐龍外,陸地上和河川與溪流裡還住有許多的動植物。但和今天不一樣,當時森林的優勢植物均為不開花的植物。

  森林主要是由常綠植物所組成,包括了很像棕梠樹的蘇鐵、諾福島松和銀杏等。森林底層則長滿了蕨類植物。一直到恐龍滅絕時,開花植物才逐漸茂盛起來。今天開花植物已是世界的優勢植物。在澳洲東南地區的極地植物,有許多可以長得很大,樹幹直徑可以超過一公尺。這些植物有很清楚的年輪,研究年輪可以發現它們在一年的特定時間裡,快速減慢其新陳代謝,顯示秋天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極區漫長的暗夜所取代。有些極區森林的樹會一年四季保留其葉子,但其他的樹,例如銀杏,卻是落葉植物,並會留下厚厚的落葉層,顯示它們在冬天來臨時,短時間內落下所有的葉子。

  恐龍時期的河川與湖泊裡,甚至在極區,都有蛤、小龍蝦和昆蟲的蹤跡。其中最有名的地點是澳洲東南邊的昆圭那,就發現到數以千算的昆蟲化石,其中甚至還有一隻跳蚤呢!這有可能是恐龍身上的跳蚤。這些無脊椎動物和今日的種類很像。伴隨著這些無脊椎動物的是十分豐富的魚類,其中還有部份活在今日世界的某個角落,而另一些(如肺魚)則至今日還留下了少數的存活者。

迷齒螈-極地的僅存者

  迷齒螈是古老的兩棲類,也是第一種成功登陸的脊椎動物。牠們雖然還是水生的動物,但有些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在陸地上。

  迷齒螈和酷拉鱷一樣有著十分扁平的頭,行為可能也像今天的鱷魚是河流和湖泊裡的掠食者。酷拉鱷的顎可能長達一公尺,因此迷齒螈可以很容易捕捉那些靠近水邊喝水的恐龍。

  有趣的是,迷齒螈最後的生存地是澳洲的東南方的極地。牠們似乎?好生活在堆積淤泥中,這其中又夾帶了許多由湍急的溪流所帶來的大圓石,這種環境就有點像今天大日本蠑螈所生活的差不多。在澳洲極區生存下來的迷齒螈,足足比在世界其他地區早已滅亡的(侏羅紀時期的中國和澳洲)多存活了上百萬年之久。在白堊紀早期最早的沈積岩裡,還有鱷魚的存在,但迷齒螈就已經絕跡了。所以迷齒螈可能是因為可以生活在較冷的水裡,而牠最主要的競爭者鱷魚卻無法入侵這種環境。當在白堊紀早期的稍後,澳洲開始飄移向較暖的氣候帶,鱷再次移入並終結了最後僅存的迷齒螈。

恐龍時期的極地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當恐龍是優勢物種時,哺乳動物卻相當的小,而且可能是夜間活動的。一旦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便「佔領」了全世界。

  在極地所採集到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保存狀況並不是很好,但還是發現了一些相當稀罕而且有爭議性的化石。其中一塊來自白堊紀早期澳洲東南方的小顎骨,只有1.6公分大,可能屬於一種稱為「」的古老胎盤類哺乳動物,這類哺乳動物的幼體會在母體內完全發育後才生下來。這隻小小的「」,不是那種今天在澳洲到處可見的有袋類。牠也有可能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只是長得像胎盤類,古生物學家需要更多完整的遺骸才能決定「」到底是那一類的哺乳動物。假如牠是胎盤類的話,那也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胎盤類之一,也更顯示胎盤類比一般人所想像更早出現在澳洲。這更進一步指出胎盤類可能起源於南方而不是過去所認為的北方。

  在澳洲極地動物中,也曾發現單孔類的遺骸。現生的單孔類包括了鴨嘴獸和針鼴。在維多利亞省的恐龍谷發現屬於白堊紀早期的肱骨(上臂骨),其結構顯示原來的動物應該比今天的水生型更能適應陸地的生活方式。這根小肱骨有超過1億年的歷史。另一些不錯的單孔類標本是在北極圈北邊的「閃電山脊」發現,這採集地是以產?眼石著名。這些不同種類的化石都有發育良好的牙齒,這是所有現生單孔類所沒有的。

  在阿拉斯加的極地動物中,有三大類群的哺乳動物,包括胎盤類、有袋類和一類稱為「多瘤齒獸」的原始哺乳動物,這一類很像松鼠的哺乳動物已經滅絕了。

認識恐龍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恐龍。牠們是屬於一群稱為雙弓類的爬行動物,也就是說在牠們的頭骨後方有兩個孔。雖然牠們的名字是「恐怖的蜥蜴」,但不是全部都很恐怖。有一些是?馴的植食性動物,而且牠們都不是蜥蜴。

  恐龍屬於雙弓類群中的祖龍類。除了頭骨後方的兩個開孔外,祖龍類最主要特徵是在頭骨上的眼眶前和下顎有許多額外的開孔。這些開孔可能讓頭骨變得更輕。牠們的牙齒也相當獨特,每一顆牙齒均插在上下顎的深槽裡。

  最古老的恐龍是活在大約距今2億5000萬年前至2億5100萬年前的三疊紀時期。「極地恐龍」展中的恐龍是來自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時間大約是2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

恐龍和牠的伙伴,牠們到底是誰?

  「極地恐龍」展會展出好幾種不同的爬行動物類群。重要的區別特徵都在頭骨上,這些差別其實是反應了肌肉如何連接到顎骨上,進而影響整個頭骨的結構與運作。

  頭骨結構是科學家分辨不同爬行動物的線索。目前可辨識為四大群,烏龜和其他比較原始的爬行動物在頭骨後方是沒有開孔的。牠們被稱為「無弓類」。

  魚龍和蛇頸龍的頭骨後上方有一開孔,故稱為「單弓類」。

  似哺乳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頭骨開孔位於眼眶的正後方,是為「調弓類」,牠們的後代就是今天的哺乳動物。

  恐龍、喙頭蜥(紐西蘭刺背鱷蜥)、蜥蜴、蛇等頭骨後方有兩個開孔。牠們被稱為「雙弓類」。

極地恐龍的世界

  中生代(2億5100萬至6500萬年前)時的極地是比今天溫暖,事實上,在一些高緯度的地區,例如當時澳洲的東南方和北阿拉斯加,曾經是茂盛的森林,而今日只剩荒涼的凍原。當時的氣溫也比較高,而且沒有永久性的冰山,但光照的不足仍是一個限制因素,排除了一些只能適應低緯度生活的動植物。

  極地是最邊緣的環境,在這裡生活的恐龍,有一些可能把這裡當成牠們的避難所(異特龍,迷齒螈),而另一些新恐龍類群則是在這裡是出生的(原角龍類和一些如提米穆斯龍這種擬鳥龍類的獸足類群)。有一些恐龍在別的區域並不特別成功(例如稜齒龍類的關達龍、麗阿琳龍和阿特拉斯喀部龍),但在這裡非常的多樣,可能因為牠們一整年都很活躍(好像?血動物那樣)和具有非常好的夜視能力。

  從沈積岩裡發現的永久凍結土壤顯示,中生代時期的部份極地是十分寒冷的,但不確定的是當時恐龍是否在那區域生活,或是遷移到別處,這種情形就像大約200萬年前更新世的冰河期,大型哺乳動物在北美和西伯利亞的冰河地區與非冰河地區之間的遷移一樣。

獸孔動物類群與中生代哺乳動物

  獸孔動物類群是一群高度發展的似哺乳爬行動物,牠們真的很像哺乳動物。牠們具有敏銳的聽覺、許多不同類型的牙齒和不再用來匍匐爬行的腳。牠們演化成哺乳動物。

  獸孔動物類群包括了已滅絕的迪尼亞獸,三叉齒獸和水龍獸。哺乳動物和獸孔動物的差別是原來在後者下顎幾塊相連的骨頭,在哺乳動物卻是成為與聽覺有關之結構,此外,哺乳動物的下顎只有一片骨頭所組成。

  水龍獸和三叉齒獸有許多與哺乳動物相似之處。有些牙齒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剌穿用的犬齒、箝挾用的門齒和研磨食物用的臼齒。牠們比較偏向直立的步行,有一些甚至還長有毛髮,顯示牠們應該是溫血的。最後存活的似哺乳爬行動物是一種在侏羅紀時期南極洲所發現的三叉齒獸。

  在中生代的前半段時期,似哺乳爬行動物非常的多樣,並與哺乳動物和恐龍同時生活。牠們大約像狐狸和羊的中等體型,而當時的哺乳動物只有像老鼠般的大小。在恐龍和似哺乳爬行動物先後滅絕後,哺乳動物的體型才逐漸變大。

  中生代哺乳動物有許多不同「實驗性」的類型(如松鼠般大小的多瘤齒獸和原始長有牙齒的單孔類,今天的鴨嘴獸和針鼴都是單孔類的近親)。在白堊紀時,胎盤類和有袋類甚至已在極地出現了。其中最古老的胎盤類之一,Ausktribophenos更有可能起源於澳洲的東南方。

南極洲恐龍

  南極恐龍的發現是比較晚,而且還十分的稀少,因為時至今日,大部份的面積還是被冰雪所覆蓋著(98%)。就算有些外露的區域也很難到達,加上嚴苛的野外採集工作狀況,使得去這裡探險的費用十分昂貴。

  第一次發現南極洲恐龍是在1986年,地點是南極半島外海的詹姆斯?羅斯島上。這裡的沈積岩埋藏了一隻甲龍的骨骼,時間為白堊紀晚期。當恐龍還活著的時候,這裡是南緯65度的地方。

  三年後,英國南極洲調查隊在附近的維加島上發現了一具屬於白堊紀晚期的稜齒龍骨骼。甚至在最近的1990至1991年間,美國人比爾?漢姆爾和他的團隊在跨南極洲山岳的克派瑞克峰上發現侏羅紀早期恐龍(一隻異特龍類、一種小型的獸足類和一隻原龍腳類),這地點距離今日南極只有650公里(但古緯度是南緯61至70度)。他們也發現似哺乳動物三叉齒獸的牙齒,那是最後生存的似哺乳動物,另一個發現是一隻翼龍的骨骼。在1996至1998期間,阿根廷人在南極半島的西蒙島上發現鴨嘴龍的骨骼片斷,時間是屬於白堊紀晚期,而在維加島上也發現這種恐龍的一顆牙齒。

  在眾多的南極洲恐龍當中,最奇特的應屬冰脊龍,一般相信,這是一種與異特龍有親緣關係的肉食性恐龍,牠最特別的就是頭上的脊。從正前方看,這個脊最為明顯,它可能是在求偶過程中,用來趕走別的雄性以獲得最佳的配偶,又或是用來嚇走可能的敵手和當作同種之間的身份辨識。冰脊龍是體型相當大的肉食恐龍,牠的頭骨大約65公分長,而身體可能有7至8公尺長。

澳洲的極地恐龍

  澳洲的南方,在1億多年前是非常嚴苛的極地環境,這裡有可能是新種恐龍演化的搖籃,對能適應這種極端氣溫的恐龍而言,這裡卻又是一個天堂。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稱為澳洲的陸地上(正確的時間應該是1億500萬年前至1億1500萬年前),漫長的冬天可以使一年整整有3個月是完全黑暗的。這段期間,陽光不會照射到這片土地上,而每個月裡有兩個星期,大地唯一的光線是淡淡的月光。有時候,彩色繽紛的極光就像是橫跨天空的帳幕。這種在高緯度、長期沒有陽光的冬天,但又充滿由各種針葉植物、樹蕨和矮小的開花植物(這些開花植物是已知中最古老的種類)所組成的森林,這種景象,在今天是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相比的。雖然有時會很冷,冬天的氣溫可在冰點之下,有時也會形成永久凍結土,今天在同緯度(南緯70度)的地區也不是這種一望無際覆蓋著冰雪的寒冷之地。

  在這片漫長冬夜的古老土地上,卻生活著許多「堅強」的恐龍和各式各樣的脊椎動物(蛇頸龍、烏龜、飛行爬行動物、魚和鳥等),包括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盤哺乳動物:Aushtribosphenos獸,也是我們人類很古老的親戚。

  數量最多的恐龍是像關達龍和麗阿琳龍這類的小型稜齒龍。牠們是二足步行(後腳直立而前肢則用來抓取植物)的植食性恐龍,其扁平並排的牙齒對切碎堅硬的針葉植物與蕨類是非常有用,這些植物都是當時森林的優勢物種。這類恐龍的骨骼會不斷的成長,牠們不會在冬天進行各眠。牠們也有很大的眼睛,麗阿琳龍腦部的視覺區十分的發達,這是用來處理視覺訊號的區域。古生物學家認為大眼晴和腦的發達區域可以讓恐龍在黑暗中有很好的視線,所以在漫長的冬夜裡,依然可以活動與覓食。這種適應能力使稜齒龍成為極地裡最成功的恐龍。

  澳洲的東南方也發現許多其他的恐龍。似鳥龍形類(提米穆斯龍)是一種雜食性的二足步行恐龍,牠大約和一個人差不多高,牠們出現在白堊紀早期(約1億500萬年前)的澳洲,是這類群最古老紀錄之一。牠們可能是起源於當時南方的岡瓦那大陸,並在白堊紀晚期(約7000萬年前)時往北遷移至蒙古,更成為這地區最常見的恐龍。但與稜齒龍不同之處,似鳥龍形類在冬天會停止生長,還有可能冬眠。至於原角龍類,牠們在澳洲也有很古老的紀錄,雖然牠們比較常見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與中國。

  其他最後在澳洲極地出現的類群,還包括一種稱為庫拉鱷的迷齒螈的大型兩棲類和異特龍這類肉食性恐龍。雖然牠們早在世界其他地區都滅絕了,但在南邊的極地依然生活得好好的。牠們得到這樣的保護,可能是因為嚴厲的氣候防止了鱷(迷齒螈的主要競爭者)的入侵,而其他肉食性恐龍則不能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生存。

北極恐龍

  在幾處曾經接近北極的地點發現過恐龍的骨骼,這些地點從西伯利亞和史必伯根一直延伸至加拿大北部。但最豐富的地點是阿拉斯加北斜坡的科威利河域一帶。

  今日的北極,有許多地方都有恐龍骨骼的蹤跡,這些地點包括了過去緯度很高的地方,例如比北極圈還要北的北緯66度的地方。俄羅斯、史必伯根和北加拿大(拜樂島和東北區域的麥玆河域,還有育空)都是涵蓋在這範圍裡,但最重要的還是阿拉斯加的北斜坡。這裡的地質年代大約從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並生產許多不同種類的恐龍(劍龍類、原角龍類、鴨嘴龍類、龍腳類、異特龍類和其他獸足類等)。

  在阿拉斯加布克斯山脈北邊的科威利河域一帶,蘊藏十分豐富及多樣的恐龍。科威利河流入今日的北極洋,並持續沿著河道沖蝕懸崖,暴露出大量的恐龍遺骸和植物,偶而也有哺乳動物化石。

  科威利發現的化石是來自兩種不同的岩石單位,其中較古老的南努蘇克群,主要是足印,而科威利群則產生大量的骨骼。

  科威利的恐龍有很多種,包括鴨嘴龍、有頸緣和角的原角龍、暴龍類群(一隻小的阿爾伯托龍),一隻傷齒龍和奔龍,這兩種都是肉食性的獸足類,還有一隻以植物為生的稜齒龍。除了恐龍之外,還有其他脊椎動物生活在此,包括河中鯊魚和真骨魚,而原始的多瘤齒獸也多常和較進步的有袋類和有胎盤類為伴。

  在所有的科威利恐龍當中,鴨嘴龍是種類和數量最多的,牠們是大型的植食性恐龍,並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移出與移入,就像今日這個地區北美馴鹿的遷徒情形。這些恐龍和同時期活在歐洲和亞洲的很相似。這可能意味著歐亞地區和北美曾經一度有陸橋將兩地相連。

紐西蘭的極地恐龍

  雖然紐西蘭的恐龍化石紀錄稀少,但一些零星的發現時,顯示當時這座島與澳洲還很接近,並屬於岡瓦那超級大陸的一部份時,島上就曾經有非常豐富的動物群。

  在紐西蘭發現的恐龍骨骼並不多,只代表牠們曾經在這裡生活過而已。所有發現的骨骼都來自北島的曼加豪安加溪這一特定的區域,這都是裘安葳芬在塔荷那地層努力不懈的成果。

  只有幾塊骨骼和碎片在這屬於白堊紀晚期的岩石層中被發現,其中包括植食性的橡樹龍類(和澳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稜齒龍是親戚)、甲龍和肉食性的獸足龍類,甚至還有大型的龍?類等。和這些恐龍一起被發現的還有魚、烏龜、海生爬行動物蛇頸龍、海蜥蜴(中龍類)和一隻翼龍。

  這些動物全部生活在古緯度南緯66度左右的區域。牠們的遺骸被沖到大海的沿岸地區,並在這裡被保存起來。我們需要更多的資訊才能完整了解這些動物群,但至少我們知道在接近恐龍統治世界的末期,曾有這些史前動物在紐西蘭繁盛過。

迷齒螈-第一步踏上陸地的兩棲類

  迷齒螈是古老的兩棲類,也是第一種成功在陸地上生活的脊椎動物。牠們大部份還是水生動物,但有部份已可以在陸地住上一段時間。

  迷齒螈和速鱷、底鱷與扁面龍一樣,有著一個十分扁平的頭顱,像今天的鱷。牠有可能是古老俄羅斯的河川與湖泊中的掠食者。

  到底變成陸生動物會有什麼好處?陸地上有很豐富的食物,到處都有植物。當迷齒螈最初爬上陸地時,牠所遇見的食物競爭對手是比較少的。此外,當牠在水中遇到掠食者時,牠可以暫時爬上陸地躲一躲,因此可能導致這種永久性的停留。

展場介紹
2022/11/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