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科博館8月成立原民科學中心 落實全民科學原教
你我身邊都有許多優秀的原住民,他們走過身分認同的冷暖,活出精彩,對世界做出貢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8月1日「原住民族日」推出《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展覽活動,公開「向原住民族致敬」影片,傳達原住民族在科學發展的重要性;今日也宣示成立「科博館原住民族科學中心」,期許成為原民科教發展基地。
《2023全民科學原教: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系列展覽在教育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支持下,由科博館攜手國立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策畫,包含《mita kwara Genzyuminzok :在科博館看見原住民族》、《ke’na 'Tayal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2項微型展,還有10項原住民族科學活動。
今日開幕式,苗栗縣泰安鄉永安部落首領楊忠義以族語為活動祈福揭開序幕;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專門委員瑪勒芙勒芙‧杜妲利茂分享原住民族日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正名運動,從早期被稱為高砂族、番等,到1994年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立法院委員高金素梅說,希望不僅在科博館看見原住民科學的展示,未來也能透過與生活、科學對話,延續原住民美麗的文化,同時呼籲高教司持續推動原住民文化、性別平等概念,消弭不理解、增進包容與尊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表示,開館至今近40年來,館方與原住民友人共同推出多項特展、教育活動,今年正式成立「原住民族科學中心」要特別感謝立法委員高金素梅鼎力促成。科博館新任「原民長」由研究原住民族社會文化多年的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叔倬博士擔任,透過科博館過去在科學展示、教育、典藏、研究基礎,持續投入原民科學人才、資訊傳播、教育活動推廣。
策展人陳叔倬分享,這次策劃《科博館看見原住民族》、《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2項微型特展,前者回顧歷年科博館製作的多項原住民族特展,包括《賽德克巴萊特展》、《拿麼厲害》、《瓦歷斯諾幹如是說》、《博屋瑪之眼》、《連結傳統與未來》等;後者整理出過去許多使用原住民各族族語為動、植、礦物命名的科學發現,讓這些動植礦物也能「說族語」。
微型展中有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北投石」,意思是凱達格蘭語的「女巫(pataw)」,還有臺灣國寶蝶「臺灣寬尾鳳蝶」,意味著泰雅族語的「首領(maraho)」。以及科博館研究人員蔡經甫與匈牙利學者共同發現的新物種「臺灣柄胸蚊獵椿象」,牠的名字是阿美族語「愛吃小孩的巨人(alikakay)」。這些科學家透過接觸原住民族文化,讓動植礦物的名字「說族語」,自己也成為原住民科學家。
陳叔倬強調,原住民族在各地環境適應數千萬年,是最熟悉自然萬物的人群,卻因為未熟悉外界制定的命名法,失去主導命名的權利,《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微型展讓動、植、礦物「說族語」,具傳遞族語代表的意義。
教育部2021年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將全民原教入法,促進各界認識、尊重原住民,提供各年齡人士學習原住民族語言、歷史、文化的機會,科博館作為公眾社教場所,也有責任積極參與其中。
今年8月起科博館規劃多項原住民族科學活動,如:與清大合辦的「吉娃斯愛科學卡通放映會」、南島語族紀錄片放映會、原住民族科學工藝學習營、原住民族植物智慧學習營、幼兒原力體驗營、原住民族展廳深度導覽、原住民族繪本說故事,提供大眾豐富的原住民族科學知識學習饗宴。
今天出席貴賓有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長李毓娟及綜合規劃司長鄭淵全、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臺中市議員朱元宏、臺中市原民會代理主委楊馨怡、臺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葉川榮、臺中一中校長林隆諺、臺中市博屋馬國小校長比令亞布及其他關心原住民文化的嘉賓都到場共襄盛舉,見證科博館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