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男面魚身俑
典藏品

  • 英文名:human face fish-shaped pottery figure
  • 館號/編目號:NMNS000203

館藏編目號NMNS000203號,唐代作品,白胎紅黑彩,胎質細色偏粉,重618克,寬5.1公分,高9.5公分,長20.5公分。人面魚身,有四足,呈蹲踞或爬行狀,前肢較明顯為人類手臂型態。人面頭上似有戴盔,面部孔武有力,似武士俑;深目高鼻,鼓目皺眉,嘴唇緊閉,嘴角下彎,下巴線條緊繃,狀似威嚇或警惕。魚身殘留黑彩、紅彩,線刻魚鰓及髮狀盔飾,魚尾寬大,尖端損。這類男面魚俑常與女面鳥身俑成對出現。 「山海經」中提到的人面魚身獸不少,《南山經》提到的「赤鱬」,據言其肉有「食之不疥」的功效;《大荒西經》的「互人」,是炎帝後裔,能「上下于天」。另外,「人魚」、「氐人」、「互人」、「陵魚」,則是有四足或兩足的人面魚,其中陵魚被描述為「人面,手足,魚身」,有記載也稱之為人魚,指出為背有短鬣,微紅,而且一出現「則風濤起」。由此來看,人面魚身獸代表的是一種有神力的異獸,甚至具有溝通神人的異能。 大約在初唐時期,首先在湖南長沙地區和山西長治地區開始流行這類形象奇異的鎮墓俑,盛唐後擴展到浙江、兩廣,和陝西、河北等地;獸身除了魚形也常見蛇、鳥、龍等。其功能雖然和鎮墓獸同樣有避邪鎮煞之意,但更有通過這類異獸背後所代表的神話源流,藉其異能神力帶來的咒術力量,以行壓勝之法。例如人面魚俑,可能正是因其有防疫,且通天的功效而來。

男面魚身俑
男面魚身俑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