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鎮墓獸
典藏品

  • 英文名:pair of tomb guardian beasts
  • 館號/編目號:NMNS001053

 釉彩鎮墓獸,館藏編目號NMNS001053號,唐代的作品,分別為人面獸身和獸面獸身的一對鎮墓獸。中國最早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墓開始就已經出現鎮墓俑,是放置在墓室入口處的擺飾,作用是鎮守墓室不受外來邪物侵擾,有安魂、鎮邪之意;歷經各個朝代的演變,最盛於唐代,以成對的三彩鎮墓獸和天王俑聞名於世。鎮墓俑多半作成神獸之姿,或神人武士之狀,也就是在形態上有刻意誇張或超生物學的表現,可能是因為其意義上不同於其他隨葬的婢僕、舞樂俑或動物俑,是被賦予了超越自然的力量,因此鎮墓俑在不同時期變化,代表的正是古人意識形態與宗教信仰的發展過程。對於考古學家而言,是了解古代人心理活動的重要資料。 人面獸身鎮墓獸,白胎黃釉,器高18.9公分,寬35.3公分,高13公分,重2500克。此獸呈挺坐姿態,前肢直立,後肢蹲坐,挺胸,面部微側右上仰;頭戴盔,盔上有彎曲獨角或纓,面上獅鼻深目,咧口薄唇,眼神凝目溫柔,下巴有捲曲的絡腮鬍,大耳貼側頰上方。兩肩生雙翼,翼形分上下捲曲,兩分翼間吐出似魚頭飾物;背上無鬃毛,扁長尾上翹貼身彎曲;身形寬肩窄腰,後肢肌肉線條清晰,前肢獸爪拳握狀。器身上有紅、黑彩,鬚眉、眼上緣、瞳孔、鼻孔描黑彩,盔、角及下分翼塗黑彩,尾部飾黑彩圈點紋;眼下及口部描紅,上分翼及前足塗紅彩;胸、腹部及尾下繪紅彩橫條紋,底座為六角形或原為方形之薄平板。 獸面獸身鎮墓獸,白胎黃釉,器高20.8公分,寬34公分,高12.8公分,重2195克。此獸呈挺坐姿態,前肢直立,後肢蹲坐,挺胸,面部直視前方;頭上生叉狀雙角,怒目蹙眉,張口吐舌,露獠牙,大耳貼側頰上方,頸部兩側有條帶狀長毛裝飾。兩肩生雙扇狀捲曲翼,背上有一道6-8簇尖齒狀突起鬃毛,扁長尾上翹貼身彎曲;身形寬肩窄腰,前肢獸爪拳握狀。器身上有紅、黑彩,眉脊、眼周、口周、瞳孔、鼻孔描黑彩,犄角下端塗黑彩,尾部飾黑彩圈點紋;口內及唇舌部描紅,上分翼及前足、尾端塗紅彩;頸部兩側長毛、胸、腹部繪紅彩條紋,底座為方形薄平板。 成對的鎮墓俑,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距今約4世紀末左右,墓中除了陪葬鎮墓神獸,鎮墓武士俑,也會有一對人面獸身和獸面獸身的鎮墓神物。有學者認為人獸同體型墓俑的出現,是文明發展後人類自我尊崇意識的表現,也就是從過去的對自然萬物、動物崇拜轉變為崇拜神人的一個階段。本件藏品為1990年入館典藏,初步曾鑑定為黃釉陶,年代屬中唐時期。黃釉陶是用含鐵的天然礦物著色的低溫鉛釉陶,在唐代前就有,發展並興盛於唐代。本件典藏品的釉色偏淡綠黃色,與唐三彩典型的黃釉不甚相同。器表在五官和鬚髮描黑或加紅彩,以及底座扁平薄板等特徵,似乎更近於初唐鎮墓獸的特徵。

鎮墓獸
鎮墓獸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