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牡蠣礁
典藏品

  • 英文名:Oyster Reef

牡蠣為不等殼的海生雙殼貝類,體制上缺少大多數雙殼貝類所具有的肉足,沒有前閉殼肌,因此被稱為「單柱類」,但由於總是以左殼附著硬底質生活,而不同於其他不等殼的單柱雙殼貝類。牡蠣的左殼較大、厚重,也較為膨凸, 有時甚至是杯狀,右殼常近平狀。由於殼形受遺傳與環境影響變化很大,牡蠣類在種等級的鑑定很難。
牡蠣礁,是指經由牡蠣原地黏結生長作用,所建造高於周圍海底的地形構造。由於巨牡蠣 (Crassostrea)的類別可以藉由長時間緊閉雙殼,使外套腔中的鹽水慢慢稀釋,逐漸地適應到含鹽度10‰或甚至8‰ (接近正常海水1/4鹽度) 水體,可以忍受大量淡水注入的潮水河流或者是河口灣的鹽度變化環境;並且,也因為巨牡蠣的排水管與特殊選擇食物顆粒的能力,可以生活於含泥質極高的水域中;所以,一般只有能在海岸半鹹水環境中生長的巨牡蠣種類,才會建造生物礁。前人曾經報導,在北美洲的巨牡蠣可以在河流出海口主要潮道兩側,形成公里級長度的牡蠣緣礁 (oyster fringing reefs),以及綿延最長可達42公里的帶狀牡蠣礁 (oyster string reef)。
展品為一件於1997年,採集自桃園新屋深圳礫石海岸的牡蠣礁岩石標本;來自在退潮時所見出露大約3公尺範圍的牡蠣礁,當時未見活牡蠣生長,牡蠣生長於石英岩大礫石上,牡蠣殼體持續生長粘結厚度達15公分,判斷有可能是礁體形成之後長期受到海浪侵蝕作用的殘餘。
-----------------------------------------------------------------------
圖1~3為同件標本的不同拍照 (照片下方比例尺每格1公分):
------------------------------------------------------------------------
圖1. 為牡蠣礁外表拍照。
圖2. 為牡蠣礁發育基底拍照,圓弧的平滑底面是反映附著生長的大礫石外形,在影像中央至右下方,可見到三個褐色磨圓的石英岩礫石被牡蠣生長包覆粘結。
圖3. 牡蠣礁發育基底近拍,黃色箭頭指示被牡蠣生長包覆粘結的礫石。

牡蠣礁
牡蠣礁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