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縱肋巨藤壺
典藏品

  • 英文名:Megabalanus zebra (Darwin, 1854)

『生物礁』,是由生物原地生長作用所建造的地形構造,必須有能形成抗浪緊密生長膠結的生物架構;由於不同生物對於各種環境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因此不同生物礁就只能發育於各自可以適應的環境中。但是,有大量具有鈣質骨骼的生物聚集生長,不一定就可以發育成生物礁;因為,這要看形成的生物建構,是否能經得起自然與生物對這個架構的破壞作用;這可以從造礁珊瑚的地理與水深分佈,要遠遠大於有珊瑚礁發育的範圍得到驗證。
藤壺大多行固著型生活, 許多類別可分泌鈣質骨骼,並且在環境適合時會大量聚集生長。在現代珊瑚礁環境裏,也有許多藤壺生長,但無論是對黏結形成架構或者是提供生物殼體碎屑的貢獻都不大;反而是歸屬於端胸類(acrothoracicans)、囊胸類(ascothoracicans),以及圍胸類 (thoracicans) 等三個類群的藤壺,會對珊瑚礁礁體架構的發育有負面影響;其中,端胸類與囊胸類的藤壺,會隨著珊瑚生長,而被包裹在珊瑚鈣質骨骼裏;而圍胸類中的 「石茗荷屬」 (Lithotrya),則會以鈣質骨板在珊瑚骨骼底部造成2~10公分深 的棲身鑽孔 (最長曾有15公分深洞的紀錄) 。即使根據對印度洋與加勒比海小島現生珊瑚礁中「石茗荷」生物侵蝕作用的研究結果,均顯示前述幾類藤壺對礁體所造成的直接損害程度,遠遠不及於鑽孔海綿、多毛類,或者是鑽孔貝類;但是,由於「石茗荷」的各鑽孔之間互相連通,如果有大量的這類藤壺生長,可在礁體架構底部形成蜂窩般的孔洞,會使礁體變得更為容易崩壞。
近來,針對深海珊瑚礁的調查,顯示雖然「大厚板藤壺」 ( Pachylasma giganteum (Philippi, 1836):個體的底徑>3cm、高>4cm) 與石珊瑚類只有少量混生,但在局部的生長覆蓋率可超過1/4;因此,至少某些類別的藤壺,對於整個深水珊瑚礁棲地的發育,應有其不容忽視的貢獻。
另外,藤壺中的巨人「雲紋藤壺」(Balanus nubilus),最大個體直徑15公分,體高達30公分 (是最大現生種藤壺),分佈於南阿拉斯加至墨西哥海域,在有強勁水流或波浪的環境中,生長於潮間帶至深度約90公尺以深的硬底質上;這類藤壺可聚生成叢,形成大型類似生物礁的架構,但也曾發現有單個生長的情況;此外,「雲紋藤壺」死殼,通常成為小魚、仔稚魚、蟹類,或者是章魚的躲藏棲所,也有些魚會在死殼裏產卵;但有關藤壺確實造礁與否,仍有待更多的科學研究。
展品為臺灣少見身形巨大的「縱肋巨藤壺」 Megabalanus zebra (Darwin, 1854),左、右拍照影像係顯示兩叢聚生的藤壺殼體不同視角的拍攝,左側影像清析可見到在兩叢群體基底均為最大的個體 (下方比例尺每格1公分)。本件現生藤壺標本為輾轉取得,地點與深度不明,綜合相關資訊推測可能來自南部某電廠的入水口附近。
--------------------------------------------------------------------------
學名:縱肋巨藤壺 Megabalanus zebra (Darwin, 1854)
Arthropoda 節肢動物門
Maxillopoda 顎足綱
Sessilia 無柄目
Balanidae 藤壺科
Megabalanus 巨藤壺屬
---------------------------------------------------------------------------

縱肋巨藤壺
縱肋巨藤壺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