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層孔蟲 — 泥盆紀的「珊瑚-層孔蟲礁」,被認為是顯生宙規模最大、分佈範圍最廣的生物礁
典藏品

  • 英文名:Stromatoporoides

層孔蟲是具有鈣質外骨骼的固著底棲群體型動物,其外骨骼稱為共骨,外形有皮殼狀、層狀、團塊狀、包心菜狀、梨狀、柱狀、枝狀、丘狀、半球狀,或者幾近球狀等;共骨寬由幾公分至幾公尺,厚度可達1公尺,但大多是在10公分左右。層孔蟲共骨的內部結構,是由許多近水平的細層和與細層呈垂直的支柱所組成;細層構造是呈平形排列或者成同心層狀排列的薄板,密集的細層可形成厚幾mm的粗層;但在奧陶紀的大多數層孔蟲類別,並沒有細層,而是發育成許多向上彎曲疊覆的泡沫板。支柱構造分佈於細層之間,或者是為穿過細層直立的細柱;支柱為實心或空心,大多在與細層交會處膨大,在半球形的共骨中支柱則呈放射狀發育。至於細層與支柱之間空隙,很可能就是原先蟲體的住室(稱為蟲室)。由於層孔蟲僅留存鈣質骨骼,未曾發現動物體或軟組織化石紀錄,因此過去這類生物曾被認為是海綿、鈣質水螅、有孔蟲、藍綠藻類等; 近年來由於陸續在共骨中發現類似海綿的骨針,層孔蟲被認為是多孔動物門(即海綿動物)中的一個類別。層孔蟲化石紀錄見於古生代的早奧陶世晚期至早石炭紀,以及中生代的中三疊世至白堊紀末;儘管前後兩個時代化石的生長形態與內部構造相似,不過在光學顯微鏡下所見的微細構造卻很不同,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很可能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層孔蟲是棲息於熱帶至亞熱帶的乾淨、正常鹽度、水流能量較強且光照較好的淺海環境。層孔蟲經常是大量聚生,並且與珊瑚、藻類等構成生物層或生物礁;古生代的層孔蟲,以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早期最為豐富,在這期間所形成的「珊瑚—層孔蟲礁」,被認為是顯生宙規模最大、分佈範圍最廣的生物礁。
根據化石與古環境的相關研究,顯示大部份的層孔蟲,會因環境變化而產生共骨外形的改變,同時也會有生長形態隨之改變的生態適應;但也有些層孔蟲類別,只能在特定環境中生長;因此,大部份的層孔蟲可做為重要的指相化石。一般,在乾淨高能量環境中,會發育成塊狀、瘤狀、球狀,或共骨較大的層孔蟲群體;在低能量或者中等能量海域中,層孔蟲群體會生長成板狀或者席狀。在化石紀錄裡,有些層孔蟲群體骨骼則會隨生長歷程而改變,例如:有些開始是球狀,之後發育為成板狀或者席狀,反映出生長環境裡中的水流能量有由強轉弱的變化。
展品為1件貴州獨山地區,中泥盆世晚期 (距今約3.83億年前)地層中的層孔蟲化石(種屬待鑑定),顯示共骨的縱斷面形態 (照片下方比例尺每一格為1公分);當時包括此地的華南板塊位於低緯度地區,正處於全球生物礁的富集帶,為層孔蟲的廣泛發育提供了絕佳的環境條件。

層孔蟲 — 泥盆紀的「珊瑚-層孔蟲礁」,被認為是顯生宙規模最大、分佈範圍最廣的生物礁
層孔蟲 — 泥盆紀的「珊瑚-層孔蟲礁」,被認為是顯生宙規模最大、分佈範圍最廣的生物礁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