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可造礁的蛇螺類
典藏品

  • 英文名:Vermetid Gastropods

蛇螺,因具有像蛇盤旋一般的圓管狀螺殼得名,一般以殼體黏結在硬底質方式行固著生活;大量蛇螺彼此交互糾纏黏結生長,可在熱帶與亞熱帶有相當水體擾動的潮下帶上部至潮間帶上部區間,形成蛇螺生物礁;而根據這樣的生態觀察結果,蛇螺生物礁就經常被用來標定地質紀錄中的古海水面的位置。目前最早的化石蛇螺生物礁紀錄,是波蘭東南部中期中新世地層的 「珊瑚藻—蛇螺生物礁」(algal-vermetid reefs) (距今約1300萬年前),其主要造礁生物為殼狀珊瑚藻與蛇螺Petaloconchus intortus (Lamarck);但進入全新世(距今11700年前至今的地質時代) 以後,蛇螺生物礁的主要造礁者Petaloconchus,就幾乎被「有蓋蛇螺屬」 (Dendropoma) 所取代了。
此外,根據義大利南部與希臘克里特島距今500~7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 地層中蛇螺生物礁的研究結果 (2008年發表),當時生物礁發育的古深度,很可能是從上部潮下帶至30~50公尺的水深,比現今大多只在平均海水面左右發育的 「有蓋蛇螺」(Dendropoma) 生物礁有更大的水深分佈範圍。
展品為一件「緊捲蛇螺」 Vermetus renisectus (Carpenter, 1856) 死殼:管狀殼以逆時針方向旋捲生長,各螺層緊連;螺殼殼頂部的旋捲直徑較小,之後增長盤旋範圍增大,管殼直徑也相應加粗;殼表灰褐色,有螺肋和縱肋相交呈格狀,殼口圓形。地理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國福建、廣東等地,貝殼固著生活於潮間帶硬底質。這件標本,為高雄市林園中芸港底拖標本,推測可能來自小琉球附近海域;雖非現今主要造礁的「有蓋蛇螺」,但由許多旋捲殼體相互黏結而成的生長樣式,研判即使不足以單獨造礁,應該也可扮演部份的生長粘結與提供鈣質殼體碎屑的生態功能;目前台灣附近海域仍未有蛇螺生物礁的報導。照片,顯示同一件標本不同部位的拍照,下方通用比例尺每格1公分。

可造礁的蛇螺類
可造礁的蛇螺類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