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淺海珊瑚礁
典藏品

  • 英文名:Shallow-Marine Coral Reef

珊瑚礁,是以珊瑚為主要架構所原地生長而成的地形構造。現代珊瑚礁主要分佈於南、北緯28度之間、陸源沈積物少的熱帶至溫帶淺海,其主要建造者為具有共生藻的石珊瑚類;由於絕大多數的造礁石珊瑚類為狹溫、狹鹽性生物,極易受到環境因子改變的影響;例如: 沈積物與懸浮顆粒的含量、水溫、光度、鹽度、營養鹽、水流能量等的變動, 都會導致珊瑚形態、生長速率、珊瑚分佈特徵、珊瑚群聚結構、鑽孔生物數量,以及礁體形態等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會記錄在珊瑚礁石灰岩裡,使得化石珊瑚礁成為探討古生態和古環境變遷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展品為1件採自桃園大園海岸,在一次颱風後被海浪拍打上岸的全新世珊瑚礁石灰岩;為瞭解造礁生物之間的生長作用,便將這件岩石標本做與生長方向平行的四個互相垂直切面;在磨平拋光各個切面後,逐一拍照後將影像依序排列,最後將相鄰切面有珊瑚生長的部份以實填色塊標示比對 (照片下方比例尺每一格為1公分)。從完成處理的影像上,可以發現相對平行切面上珊瑚與殼狀珊瑚藻的含量比例有很大不同,並且同一切面上顯現在水平方向的生物組成側向變化也很快;很顯然這是一個由石珊瑚與殼狀珊瑚藻交互生長表覆而成的珊瑚礁石灰岩;殼狀珊瑚藻在各個切面上顯現的是彎彎曲曲白色條帶, 就好像是由許多張皺摺紙張緊密疊覆一般。這件礁灰岩的孔隙很多,也可以在珊瑚骨骼裡看到好幾個由鑽孔貝所造成的圓形鑽孔;但稍一比對,很快就可發現這件標本與在恆春半島諸如:海口、石珠、紅柴等地海岸所見,由很多類別並且不同生長外形珊瑚所建造的珊瑚礁有很大不同;這件岩石標本,除了殼狀珊瑚藻,就只有一種比較能耐受陸源沉積物的和平芭蘿珊瑚 Barabattoia amicorum(Edwards & Haime, 1850 )骨骼! 不過,如果能在退潮時將整個桃園海岸走一遍,再看過先前的鑽探資料,就會發現在桃園海岸生物礁的發展後期,殼狀珊瑚藻已經成為主要的造礁生物,參與造礁的珊瑚也大多是以能耐受沉積物的種類為主了。由這件標本與野外觀察資料,可以窺見淺海珊瑚礁的發育很容易會受到環境因子改變的影響。

淺海珊瑚礁
淺海珊瑚礁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