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書店禮品
文創商品
餐廳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補助中部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蒐藏數量
研究人員與著作
出版查詢
藏書查詢
圖書館服務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線上博物館
場地租借
文創商品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26)
防災教育(4)
環境科學(126)
資訊科技(21)
海洋教育(25)
生命科學(235)
地球科學(67)
人類文化(89)
物理(30)
化學(4)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2)
數學領域(2)
社會領域(85)
自然科學領域(308)
健康與體育領域(15)
綜合活動領域(11)
藝術領域(45)
科技領域(19)
生活領域(10)
環境議題(167)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51)
科技議題(42)
能源議題(7)
原住民族議題(15)
生命議題(10)
法治議題(2)
資訊議題(2)
安全議題(1)
防災議題(3)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26)
閱讀素養議題(1)
戶外議題(21)
國際議題(4)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17)
SDG 4 優質教育(180)
SDG 5 性別平權(1)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5)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7)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1 永續城鄉(15)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0)
SDG 13 氣候行動(9)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6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147)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1)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4)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20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考古
古代人說故事
想要了解東海岸舊石器時代八仙洞,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麒麟文化及中部大坌坑、牛罵頭、大馬璘、營埔及番仔園文化嗎?《古代人說故事》,展覽內容生動活潑,並以動畫影像剪輯及多媒體互動方式呈現,除了認識歷史課本寫的考古學是什麼外,更能讓您親身體驗臺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植物
動物
考古
農業生態
現今所謂的農業,係指人們利用土地、陽光、水分、空氣與礦物質等培育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以獲得生活物資或維護生活環境的產業。隨著農業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同時面對外來種入侵、農藥殘留、化學肥料濫用、環境污染等問題。
食農教育
植物
動物
考古
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用火、生火能力的生物,希望透過這個展示,揭示人類開始用火的秘密,以及認識用火的力量對文化的影響。儘管我們不會有機會問到第一個用火的古人類,為何選擇開始用火,但是透過考古學與民族學的遺物,我們有機會窺得人類在演化道路上的心路歷程,並且介紹臺灣史前用火歷史的獨特發展進程。
植物
昆蟲
地質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EP.9 科畫博物!
結合科學之真與藝術之美,科博館當期最新特展-「科畫博物特展」,帶給你科學與藝術的饗宴!今年張博士特別邀請二位策展人黃俊霖與張瀛之,一起用台語道盡籌備展覽的心路歷程。
美學教育
生命科學
古生物
考古
澎湖原人大發現!
考古
中國科技與技術
海洋教育
天文
考古
古代科技
五千年前的臺中-安和媽媽的故事
年輕的媽媽俯視著懷中6個月大的嬰兒,眼中似乎流露出些許哀傷。這對出土的人骨已經埋葬了5000年,為何母子會埋葬在一起?當時的生活樣貌又是如何?影片透過城市考古的研究探尋以及戲劇重建,訴說安和媽媽的故事玄機,讓考古遺址與歷史脈絡變得更立體、更有趣。
考古
EP.06 城市考古-碎碎瓶安 x 屈慧麗 - 演講
考古就像在拼圖,從不同地方出現的證據來拼湊來瞭解考古的架構,相信我們會找到更多的證據,這集會由屈慧麗主任來解密: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哪裡來的?祖先前人的移動和生活脈絡又是從何得證推論呢?臺灣八仙洞有發現石器?!先民沒有的生活器具怎麼做的?真假?!臺中鬧區就有先民們留下的遺址?!
考古
人型棺柩
埃及木乃伊,進駐科博館。研究古埃及文化中最神秘的死後世界,非棺柩及木乃伊莫屬。經過長達十年馬拉松式的信件、傳真及電子郵件之往來,科博館向法國華裔古埃及學專家購得一尊男性木乃伊及人形棺柩,作為收藏研究及永久展示之用。
考古
木乃伊
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
生命科學
考古
木乃伊
物理
木乃伊
埃及木乃伊,進駐科博館。研究古埃及文化中最神秘的死後世界,非棺柩及木乃伊莫屬。經過長達十年馬拉松式的信件、傳真及電子郵件之往來,科博館向法國華裔古埃及學專家購得一尊男性木乃伊及人形棺柩,作為收藏研究及永久展示之用。
考古
木乃伊
銅縷玉衣
本館展示組於2005年底,藉著一個偶然的機緣,從古玉收藏家蔡先生手中,購得一批漢代玉衣的零散玉片,經過地質學組抽樣檢驗,得知這批玉片的質地為蛇紋岩,即古人所謂的「岫玉」;而穿孔中殘留的金屬線為銅絲,因此確認為銅縷玉衣。本館人類學組的工作團隊,以三個月的時間將玉衣修復完成,展示於「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展區中。
岩石礦物
考古
人類的故事
從出土的化石、器物,配合民族學的材料,我們逐漸拼湊出人類體質演化和文化發展的輪廓。 這個單元告訴我們人類從出現、演變到今天的故事。包括介紹靈長類和人類的遠祖、考古工作的內容,有助於研判人類演化的幾種線索,以及陸續從巧人、直立人、尼安德塔人、克羅馬儂人,一直介紹到人類及文明的現貌。
考古
EP.06 城市考古-碎碎瓶安 x 屈慧麗、林德牧 - 幕後訪談
遇到大雨,挖掘現場淹水怎麼辦?遺址挖掘工作辛苦嗎?大概怎麼進行的?動土之前會不會有些儀式要做?要拜拜嗎?科博館考古修復界第一把交椅自爆考古物件修復的撇步~居然可以從陶片上的細沙推敲出來源?也太神!!!考古物件的修復材料都用什麼?碎掉的陶片看起來都一樣,怎麼拼起來的?
考古
EP.06 城市考古-碎碎瓶安 x 屈慧麗、林德牧 - 精華
來一探究竟,聽起來很厲害,看起來很神祕的考古人都在幹嘛,破碎陶器怎麼修?人骨又該怎麼拚?史前人又怎麼活?
考古
EP03:墓室裡的陶—陶製陪葬品
陶陶要去「漢人的心靈生活」展場裡拜訪一位會演奏樂器的朋友,卻在入口遇到可怕的鎮墓獸!原來他們都是來自古人墳墓裡的陪葬品,讓死者在死後世界繼續使用。跟著陶陶一起認識這些來自古老墓室裡的陶製陪葬品吧~
考古
心靈生活
EP04:地下出土的陶—考古陶器
陶陶在「古代人說故事」展場閒晃,遇到了常常跟考古團隊去野外進行挖掘工作的小平鏟。好奇的陶陶對考古的陶器有好多疑問......
考古
EP02:古人廚房裡的陶—烹煮用陶器
陶陶看到科博館的角落放著一鍋熱水,開心的跳進去泡湯,沒想到......那竟然是正要煮火鍋準備聚餐的陶鼎姊姊!跟著陶陶一起看看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陶鼎、陶盂、陶甗、陶缽和陶罐準備了什麼拿手好菜吧!
考古
海底的化石證據-澎湖水道動物群大發現
古生物學家總是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以拼圖的精神重塑遠古生物生活的場景。 三十幾年前,臺灣海峽海域漁民陸續打撈起冰河時期在澎湖海溝活動的哺乳類動物化石,正是所謂的「澎湖水道動物群」。
氣候變遷
哺乳動物
古菱齒象
古生物
考古
揭開木乃伊的神秘面紗
在無X光之前,解開屍布,切割屍體,是唯一研究木乃伊的方法。電腦斷層攝影(CT)發明後,就成為研究木乃伊最好的檢查工具,可一層層檢視木乃伊的骨骼、肌肉及身體內部。本館與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合作,共同揭開這尊木乃伊的生前之謎。
考古
木乃伊
共20筆資料,第1/1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