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Say Hello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8)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83)
資訊科技(25)
海洋教育(55)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492)
地球科學(308)
人類文化(135)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6)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5)
自然科學領域(782)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79)
科技領域(27)
生活領域(31)
環境議題(309)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0)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7)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6)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23)
SDG 5 性別平權(2)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1)
SDG 11 永續城鄉(29)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6)
SDG 13 氣候行動(17)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15)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34)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8)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61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水下與海洋
生命起源
大規模的珊瑚集體產卵,是水下最壯觀和神秘的現象之一,通常一年只發生一次。許多珊瑚同時將精卵束,釋放到海中進行受精,這種水下「暴風雪」現象,使受精的成功率提高,因為釋放出去的配子,只能存活幾小時。科學家們藉由長期的觀察監測,大致掌握各地海域珊瑚每年同步產卵的季節,通常發生在滿月後幾天的夜晚,而且水溫會影響集體產卵的時機。
水下與海洋
潮間帶菟葵防曬保護盾 - 綠螢光蛋白
從〈照亮生命科學的地球微光〉一文得知,水母、珊瑚、海綿等海洋生物體內有螢光蛋白,可保護自身免於遭到太陽輻射傷害,並把可傷害細胞的紫外光,轉化成可見光。圖1:夜晚以白光LED手電筒當成光源,拍攝潮池中的菟葵。圖2:以紫外光照射菟葵。同為腔腸動物的菟葵,體內的綠螢光蛋白會把紫外光轉化為綠色螢光。此外,菟葵也會散出紅色光,那是共生的蟲黃藻體內葉綠素電子受激化返基態時,散發波長660nm左右的可見光所致。
水下與海洋
薰衣草森林
珊瑚雖然可以自行捕食,但能力有限。為了生存,共生藻成為珊瑚的超級好夥伴。這些單細胞藻類,住在珊瑚蟲的細胞裡面,利用珊瑚產生的廢物為養分,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再將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與珊瑚分享。當陽光、水溫、水質等一切的條件都適宜的時候,珊瑚和好夥伴共生藻彼此合作無間,除了提供珊瑚營養,還讓珊瑚增添色彩。不同種類的共生藻,加上珊瑚本身的螢光蛋白,讓珊瑚礁有著繽紛亮麗的各種面貌。
水下與海洋
軸孔珊瑚產卵
夜幕降臨,月亮尚未升起,我換上潛水衣,揹著氣瓶,拎起水下相機,緩緩下潛至海平面之下。漆黑的海中,只看得見潛水燈所照之處,看似寂靜無波,其實熱鬧非凡。許多肉眼難見的浮游生物,被燈光吸引聚集,參雜於其中的水母把人螫得刺痛。突然,海水變得混濁,我將雙眼的焦距,重新對焦在眼前的小生物上。一顆顆如芝麻般大小、粉紅色的精卵束漂散在海中,一年一度的珊瑚同步產卵的盛事,終於來臨。
水下與海洋
外星生物的太空艙
白斑烏賊一般比較容易觀察到成體,春季交配後約4-6月間,於海床之硬底質上產卵。所產下的卵聚集呈團狀,卵鞘呈葡萄狀,胚胎在卵膜內發育。因無法確認何時會孵化,所以比較難拍攝到剛孵化出來的幼體。只能透過觀察卵黃囊的大小,體表色素細胞變化和是否出現孵化前的躁動,來等待孵化的畫面。孵化後的烏賊在休息片刻後,隨即接受大自然的挑戰。頭足類長得很像科幻片的外星生物,而牠們的卵,也很像在宇宙間穿梭時居住的太空艙。
水下與海洋
拳擊蟹可愛背後的真相
在海水的世界裡,可愛的拳擊蟹,左右揮舞著蟹鉗上的兩球海葵,利用海葵的毒液驅趕天敵;在覓食時,也透過海葵蒐集地上的碎食。但實際上,拳擊蟹卻是個惡老闆:根據研究顯示,大部分的食物都進了拳擊蟹的嘴裡,只有極少的食物碎屑能被海葵利用。拳擊蟹透過這樣的方式,限制了海葵的體型和生長,以便使海葵的體積適合拳擊蟹使用。
水下與海洋
金瓜寮溪的螃蟹
坪林的金瓜寮溪有很多顯齒澤蟹。並非越往上游或下游,才能見到牠們的蹤跡,而是在人工步道難以抵達,屬於亂石堆區段的河床地形,較容易發現大量族群。顯齒澤蟹似乎是沒有季節性的,隨時都可以找到牠們。俗稱「毛蟹」的直額絨螯蟹,卻有顯著的季節性,必須要在大啖毛蟹的時節開始前,把握好天氣上山下水,才有機會拍攝。由於毛蟹主要的食物是藻類,所以仔細觀察河床覆有藻類的石頭,就有機會發現正在刮食藻類的毛蟹。
水下與海洋
蝦蝦蟹蟹的匿蹤
水下的世界裡,小蝦小蟹是如何躲避天敵的?手中的雙螯,似乎無法有效抵禦體型較大的捕食者,因此演化出匿蹤的能力。將體色改變成近似棲息的珊瑚顏色,藏匿其行蹤,以躲避天敵。圖1拍攝於墾丁合界,鄰近岸邊約水下15米處,俗稱的「糖果蟹」,棲息地在佈滿骨針的粉紅色棘穗軟珊瑚上,因此有別於其他螃蟹的特別體色作偽裝。圖2、3是白色與橘色的海鞭蝦,拍攝於基隆潮境公園,鄰近岸邊的水下約20米處,牠們的體色會根據居住海鞭的顏色,而改變其體色。
水下與海洋
翔
颱風前夕的海洋浪恬波靜,毫無一絲浪花。航行在宛如玻璃般清透的海面,從船緣彷彿能看見水下數十米深的動靜。遠處的海面映照藍天白雲,水面波瀾使得藍與白相互交織融合,揮灑在這美麗的自然畫布。船隻航行時驚擾了海面下的飛魚,飛魚們嚇得跳出水面,乘著風滑翔在那油畫般的海面,美不勝收。
水下與海洋
麒麟魚交配
花斑連鰭䲗屬䲗科魚類,在臺灣非常稀有,喜躲藏於鹿角珊瑚類縫隙環境中生活。交配行為在黃昏時上演,此時公魚會穿梭在珊瑚間,一看見雌魚,便主動靠近,觀察雌魚有無交配的意願,然後互相貼緊,慢慢往上飄起,同時釋放精子和卵子,在不到幾秒鐘的時間內完成交配。
水下與海洋
滿月派對
科學家研究發現,當月相、潮汐和時間點都恰到好處時,笛鯛們就會準備交配。滿月的時候,白斑笛鯛白天便開始聚集,並在日出時移動到強流處。母魚和公魚會衝到靠近水面處,同時釋出精卵進行外部受精。強大的海流可以確保受精卵被海流沖走,而不會被等在附近的掠食者—黑色的隆背笛鯛吃光。
水下與海洋
黃身跳磯䲁的超級變變變
胎䲁科的魚具有卓越的變色能力,藉由操縱體表的色素細胞,牠們能融入背景,不論是掠食者或獵物,都不容易發現牠們的蹤影。黃身跳磯䲁是胎䲁科的成員之一,棲息於東北角潮間帶,經常隱身於五顏六色的海藻當中,魚體顏色從翠綠、淺綠、淡黃到深紅色都有紀錄。2021年9月在東北角九孔池,第一次邂逅了黃身跳磯䲁後,便瘋狂地愛上這種眼睛閃耀著彩虹的魚。
水下與海洋
浮游生物吸塵器
蝠魟、海龜、鯨鯊是潛水初學者最渴望遇見的物種。俗稱「魔鬼魚」的蝠魟,常吸引潛水員到國外一賭風采。蝠魟以優雅的泳姿,在潛水員的頭頂不停盤旋,與牠的俗稱不同,其實是個溫柔的生物。剛好遇上風浪轉變,把浮游生物帶進綠島中寮港的外沙地,阿氏前口蝠鱝以濾食浮游生物為主,貼著沙地像吸塵器般捕食浮游生物,然後從容地與我擦肩而過,再展現華麗的後空翻絕技。
水下與海洋
北極白鯨靈
茫茫大海裡如何尋找白鯨?北極海野生白鯨較少受到臺灣攝影者的關注。這次我在北極海和野生的白鯨對視,創下臺灣人首次拍攝到白鯨的紀錄。希望藉此拍攝經驗,應用在更多不可能拍攝成功的野生物種上。
水下與海洋
即將消失的夜色傳統
磺火捕魚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捕魚方式。黑夜中燃起火光,數千隻青鱗魚趨光性的飛躍海面,壯觀珍貴畫面是重要的傳統文化紀錄。儘管環境時代改變,討海人依舊背負使命,傳承火把也展現精神。
水下與海洋
八代灣沈船
沈船,並非永久長眠於海底,而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有機體。影響沈船崩解速率的因素,包括船身材質、鹽度、浪況、氧含量等。像是黑海,仍存有許多公元前沈船,就是因為其深處的氧含量特別低,減少嗜氧細菌對沈船的分解。反之,楚克的二戰沈船已經明顯崩解。沈船的生態,往往隨著時間日益繁榮。沈沒於1983年(與我生日同年)的八代灣沈船,或許正在邁向生態繁盛與結構體崩解的黃金交叉點?
水下與海洋
各種成為海洋生物之家的人造廢棄物
淨海,通常以清除人造廢棄物為主。這裡舉幾個不一樣的特例,沈船礁如果投放得當,幾年後便成為海底生物樂園。以2002年投放在宜蘭的居庸艦為例,現在成為一座海底水晶宮。核四廠的排水口結構體,由於不曾運轉,成了人工魚礁。由於結構較為封閉,內部不適合魚類,卻發展出了驚人的珊瑚群聚。再一個例子是漂流海廢,水下廢棄蚵棚簡直是霍爾的移動城堡,棲息著太多看得見或看不見的生物,宛如集合式住宅。若貿然移除,對海洋生物究竟是利是弊?
水下與海洋
EP.39 鯨彩攝影 feat. 金磊 aka 被鯨魚打過的男人
水下攝影也是分成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這集我們請了一位把工作當成生活的水下鯨豚攝影工作者,來談他與藍鯨的相遇、到世界各地拍攝不同鯨豚的故事。
美學教育
自然保育
海洋教育
水下與海洋
鯨豚
萬頭鑽動
萬頭鑽頭的小丑魚卵,小丑魚會將魚卵產在海葵下方或旁邊的礁石,公母魚都會負責照顧,利用胸鰭搧動水流,增加魚卵帶氧量,也將發育不全的卵搧走,而這些眼睛已經發育完整的魚卵,準備孵化進入海洋中。
水下與海洋
大嘴護卵
口孵型魚類-天竺鯛,天竺鯛是珊瑚礁區裡常見的魚種之一。天竺鯛大都由雄魚負責在口孵工作,一般孵化期大約為7天左右,可以看出這只魚口已經撐的很大,表示已到孵化時機,準備為海洋增添新生命。
水下與海洋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61筆資料,第2/4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