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密毛小毛蕨
搜主題

  • 植物園全區散布
  • 2016/10/31
  • 學名: Cyclosorus parasitica (L.) Farwell
適應力超強的密毛小毛蕨
位於裂片側脈上的圓形孢子囊群
位於裂片側脈上的圓形孢子囊群
密毛小毛蕨的葉通常卵至披針形,最下羽片朝前。
密毛小毛蕨的葉通常卵至披針形,最下羽片朝前。

走在本館植物園戶外園區中,常常可以在步道旁看到一種葉片帶點灰綠色的蕨類,尤其在陽光充足的隆起珊瑚礁區裡,更是容易看見它成片生長。它就是本文的主角-密毛小毛蕨。

既然名為「密毛」,顧名思義植物體的某些部位一定長滿了毛。想要發現密毛小毛蕨的這個特徵其實不難,因為它光是用眼睛看到的葉片質感就給人毛絨絨的感覺。有趣的是,這種喜歡大太陽曝曬的蕨類植物葉片上的毛不是剛直的硬毛,用手撫摸就能感受到那柔軟的質地。

植物園裡大部分的密毛小毛蕨都不是館方刻意栽種的,但是因為它那強韌的生命力與超卓的適應力,讓它可以快速地攻佔地盤,擴展生存空間,連很多植物無法生長的珊瑚礁岩空隙或水泥間的裂縫都能生長,讓它成為植物園中最優勢的蕨類植物之一。

密毛小毛蕨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Cyclosorus,是由希臘文kyklos(圓形)及sorus(孢子囊群)締造而來,意指該植物的孢子囊群為圓形的,中文稱為毛蕨屬。有些資料則採用另一個Christella的屬名,這是由希臘文christos(塗油)和拉丁文字尾-ella(小)締造而成,意指該植物較小且葉面有宛如抹過油般的光澤,中文稱為小毛蕨屬。種小名parasitica是「寄生的」、「寄生植物的」。不過它不是從宿主身上獲取生活資源的寄生植物,而是可以自身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的自營生物。會用這樣的種小名,或許與它幾乎是無孔不入的生長特性有關吧!

密毛小毛蕨跟其他同屬植物的葉脈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那就是最末裂片基部的小脈會與相鄰裂片之小脈癒合成「人」字形,稱為小毛蕨脈型。有人戲稱其為「賓士脈」,因為這個形狀真的跟名車標誌十分相像。不過這個特徵在密毛小毛蕨葉背的孢子囊成熟開裂後會比較不容易觀察到,可以試著拿起來對著光源逆光觀察,這樣會比較容易看到。

臺灣全島除了高海拔山區之外,無論是低山郊野還是都會地區,只要是空曠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老舊房舍的建築縫隙裡也能看見它欣欣向榮地生長,讓人不得不佩服它那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