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伏石蕨
搜主題

  • 植物園/特展室 (《蕨類天堂在臺灣》常設展 )
  • 2017/11/15
  • 學名: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葉片像瓜子的伏石蕨
圖1:本館植物園特展室裡的伏石蕨
圖1:本館植物園特展室裡的伏石蕨
圖2:長有孢子囊群的伏石蕨繁殖葉
圖2:長有孢子囊群的伏石蕨繁殖葉

植物園特展室《蕨類天堂在臺灣》常設展中展示許多臺灣原生或是引進栽培的蕨類植物,它們以各自的特有姿態表現不同的迷人風情,有的像隨風搖曳的鳳凰尾羽,有的像纖細秀氣的垂墜流蘇。有的則讓人看了忍不住大呼可愛,本文主角「伏石蕨」就是其中之一。

植物園裡的伏石蕨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利用細長的走莖貼伏著石頭生長,一片片橢圓形的小葉子外形像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瓜子零嘴,看起來十分可愛(圖1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一片綠色瓜子般的小葉片中,夾雜許多不一樣的細長葉片。翻開葉叢看這些細長葉子的背面,會發現上半段葉片長了許多金黃細沙般的孢子囊(圖2)。

臺灣野外看到的伏石蕨常是葉子順著細長的根狀莖稀疏的長著。不過它也很容易長成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看起來就像是被固定住,尤其大石頭上常常可以看到,所以也被稱為石瓜子、風不動。但它也喜歡沿著大樹生長,所以也稱為抱樹蕨、抱樹蓮。至於鏡面草、螺厴草、豆片草、瓜子草、瓜子金這些別名都是來自於伏石蕨的葉片型態。但它長有孢子囊群的繁殖葉會長高變細,這樣會讓孢子在成熟後能夠飄到更遠的地方。這種葉子因為功能不同,分成只行光合作用不長孢子囊的營養葉與會長孢子囊的繁殖葉(孢子葉),並有兩種型態的現象,在蕨類植物中偶而可以看到。

伏石蕨是臺灣野地裡常見的蕨類植物之一,從平地到中海拔的潮濕溪谷與森林都不難看見它的蹤跡。一般來說,依附在大樹或是岩石上的著生型蕨類植物喜歡水氣豐沛的環境,常常營造出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景象。但有些種類長期適應濕度高的環境後,變成在濕度較低的環境不易生存,限制了族群分布區域,有些甚至成為稀有植物。伏石蕨的肥厚肉質葉片可以保存較多水分,抵擋短期的缺水。如果缺水嚴重,葉片就會掉落,等到水分充足時才重新生長,這興特性讓它比不少其他著生型蕨類植物更具生存優勢。

伏石蕨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Lemmaphyllum是由希臘文的lemma(皮)與phyllon(葉)合併締造而來,意指它的葉片乾了之後質地如皮革。種小名microphyllum是「小葉的」的意思。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