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羽松搜主題
每年到了歲末年終的時候,「落羽松」這個關鍵字常常會成為臺灣許多搜尋網站的熱門關鍵字,因為這種植物葉片在低溫時的明顯變化實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種充滿溫帶風情的紅褐色調,是臺灣平地少見色彩。所以幾個種植落羽松的地方,每每在冷風過後成為遊人如織的打卡地點。
臺灣這幾年走紅的落羽松秘境大多是私人的苗圃或造林地,聲名大噪之後引入大量的遊客。雖然樹齡不算大,但走入林中拍照其實也不容易從相片裡感覺出來樹木的大小,如果到本館立體劇場外側庭園,您可以看到已經種植超過30年的落羽松可以長到多高(圖1)。
落羽松不屬於松樹,植物分類上歸屬在杉科。它的故鄉在北美濕地沼澤區,因此又稱為美國水松,臺灣是在1901年由日本學者田代安定從日本引進。原本落羽松在臺灣栽培的地方不多,溪頭大學池旁邊那幾棵是比較有人知道的。這幾年秘境風潮吹起,落羽松大量出現在公共建設或私人庭園中,但種的人常不瞭解這種植物的特性,把它種在乾燥的地方或小面積的水泥圍欄裡。種在乾燥地方的落羽松可以透過大量的澆灌來改善它的生長環境,但種在小範圍土地上就比較麻煩了。
落羽松原本生長在濕地沼澤環境,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與適應,大型植株都有從地底下向上突出地面的「膝根」,這些根在積水的地方可以幫助樹根呼吸,但在沒水的地方它還是一樣會長出來,如果不給它根系足夠的生長空間,久了會越長越虛弱,而且也有破壞地面的疑慮。種在大面積綠地裡的落羽松也要圍出一定的空間讓它伸展根系,否則隱藏在草地裡的膝根常常會成為絆倒人的隱藏地雷。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落羽松沒有深入地下的主根,所以膝根是用來支撐高聳樹幹重量的。
想要看出落羽松羽松樹的不同,除了它擁有外形與羽毛相似的柔軟葉片之外,現在還可以看見它圓球狀的毬果(圖2),與松果的形狀完全不同。落羽松的毬果是由盾狀的鱗片構成,成熟後會一片片落下,隱藏在裡面的種子有翅,可以隨著風力傳播。在落羽松落完葉之後,往往樹上的毬果也會都落下來,一起織成充滿北國風情的紅棕色地毯,與光禿的枝幹一起,讓人感受寒風吹過後的蕭瑟。
文/圖:廖仁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