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瓦氏鳳尾蕨
搜主題

  • 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
  • 2016/07/19
  • 學名: 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
瓦氏鳳尾蕨
本館植物園中的瓦氏鳳尾蕨
本館植物園中的瓦氏鳳尾蕨
瓦氏鳳尾蕨的孢子囊群
瓦氏鳳尾蕨的孢子囊群

看過瓦氏鳳尾蕨的人,很難不對它五角形的葉子印象深刻。

葉子是蕨類植物地上部分最明顯的部分,只是放眼望去一片大小不一的羽狀葉,真的是讓不熟悉的人難以分辨。不過瓦氏鳳尾蕨沒有這個問題,看過的人幾乎都會記得,畢竟臺灣山林間葉子長成這樣的大型蕨類,除了它之外還真想不出其他種類。

有些人乍見瓦氏鳳尾蕨會以為它的葉子是掌狀複葉。但所謂的掌狀複葉是指小葉的葉柄從一個點向外放射長出,五加科的江某(鵝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可以說是典型的例子。但仔細看瓦氏鳳尾蕨的葉子,可以發現是從葉柄頂端分為三大枝,側生的兩個分支常常會繼續分支,有些分支後還會再分支,所以有三叉鳳尾蕨的別名。不過瓦氏鳳尾蕨的這些分支並不是從一個點放射而出,雖然看起來像掌狀複葉,但實際上是屬於二至三回羽狀裂葉,在描述它的特徵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看多了其他葉片長度不到30公分的鳳尾蕨科植物之後再來看瓦氏鳳尾蕨,可以高達2公尺的植株大小讓人不會想到它是鳳尾蕨科家族的一員。但現在到本館植物園北部低海拔區靠近中部低海拔區圓形小丘的步道旁,可以看見這裡瓦氏鳳尾蕨的葉片背後已經有孢子囊群。而這些孢子囊群被由葉緣反捲的假孢膜所保護,這些連成線狀的假孢膜正是鳳尾蕨屬(Pteris)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徵,也說明雖然個子大小差很多,但瓦氏鳳尾蕨真的是鳳尾蕨科植物成員。

瓦氏鳳尾蕨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Pteris是由希臘文的pteron(翅)締造而來,意指其羽狀裂葉外部型態看似翅膀。種小名wallichiana是為了紀念丹麥植物學家納薩尼爾•瓦立池(Nathaniel Wallich,1786-1854),將他的姓氏拉丁文化而成。他曾參與印度加爾各答植物園的建立,並發表了許多動植物的學名。瓦氏鳳尾蕨的全球分布從印度、尼泊爾、不丹、西藏,經過馬來西亞、印尼、中南半島,到中國四川、貴州、雲南、廣東、廣西、海南,日本與菲律賓也都有,可以說從南亞經東南亞到東亞的這個區域都有分布。臺灣則在全島中海拔山區都可以看到,偶而在北部的低海拔地區也能看到,喜歡空曠的潮濕環境,數量並不算少。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