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臺灣藜
搜主題

  • 植物園/特展室 (璀璨良食臺灣藜特展)
  • 2014/04/29
  • 學名: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
璀璨良食彩虹米-臺灣藜
圖一:本館植物園璀璨良食臺灣藜特展展出的臺灣藜植株
圖一:本館植物園璀璨良食臺灣藜特展展出的臺灣藜植株
圖二:臺灣藜全株含有多種色素,非常具有觀賞價值。
圖二:臺灣藜全株含有多種色素,非常具有觀賞價值。

最近經過本館植物園特展室的人一定會發現多了許多繽紛色彩,各種嬌豔色彩懸垂在綠葉之間,讓人印象深刻,而它們來自於「璀璨良食-臺灣藜特展」的主角-臺灣藜。

「臺灣藜」以「臺灣」為名,自然是有極深淵源,目前被認為是臺灣特有植物,過去它被稱為「紅藜」,認為是外來引進植物,但在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年),由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葛孟杰、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楊遠波、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蔡碧仁三位教授合作執行為期三年的「民族植物紅藜的永續利用研究」計劃後,確認它臺灣特有種植物的身分,正式中文名稱也改為「臺灣藜」。

雖然是臺灣特有種,但是野外幾乎找不到野生臺灣藜蹤跡,但南部排灣族與魯凱族部落內外卻很常看見。這種植物在臺灣原住民部落中的栽培歷史超過上百年,因為對土壤要求不高,就算是乾旱或貧瘠的土地也都可以生長,而播種之後大約半年就可以有收成,所以常跟小米等作物一起被栽種。果實採收後可以去殼作為主食,與稻米或芋頭共煮,或作成原住民粽子,也可以作釀造小米酒的酒麴原料,用來增加酒的風味。另外它的嫩芽可以當蔬菜,曬乾的莖可以當燃料。整體來說,臺灣藜是利用極廣泛的臺灣原住民之民族植物。

原本因為質地較粗又帶苦味而逐漸減少栽種的臺灣藜,如今在相關單位的推廣下越來越常見到。除了作食糧之外,臺灣藜全株含有多種色素,常常會呈現出黃、紅、橙紅、紫紅等多種色彩,所以被利用在花藝創作上,花藝界稱為「酒麴」的花材中,常常可以看見它的美麗果實。

臺灣藜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Chenopodium中文稱藜屬,是由希臘文chen(鵝)與podions(足)締造而成,意指其葉片會深裂成如同鵝腳的外形。種小名formosanum則是「臺灣的」的意思。

過去在植物分類學上將所有藜屬植物都放在藜科之中,但依照《被子植物APG分類法》(主要以植物三個基因組DNA順序,包括兩個葉綠體和一個核糖體的基因編碼,以親緣分支),藜科已經被併入莧科,成為底下的藜亞科。所以不同資料中會看見臺灣藜被歸屬到不同科的現象。

文:廖仁滄/圖:廖仁滄

2023/08/2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