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印象-劉其偉父子的新幾內亞行特展看展覽
在襲捲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中,新幾內亞因有著獨特的人文生態和環境背景,長久以來為人類學研究重要經典的區域。劉其偉、劉寧生父子和劉士勳先生,是臺灣極少數赴新幾內亞進行文物和影像採集的案例。1993年深入塔里高地、普羅羅雨林區、希匹克河上游,以及離島的它霸群島等地,行經高地、雨林、沼澤和島嶼等不同的地域,結合了藝術、探險、田野調查、文物採集,以及標本國家化入藏的轉折。所採集捐贈的240組件物質文化標本,成為科博館第一批大洋洲民族學館藏,同時也是「大洋洲廳」建置的重要基礎。不過,較鮮為人所知的,此行其實也透過鏡頭,捕捉當時所見巴布亞原住民的生活面貌和生態環境,留下了64卷黑白膠片、2千張彩色幻燈片和60小時動態影像。在傳統文化快速崩解的世紀,這些珍貴的圖像記錄,除了述說當時文物採集的背景脈絡,同時也見證了「人類最後石器時代世界」的樣貌。
作為世界文化視窗的現代博物館,藉由視覺影像傳達文化與意義,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媒介。因此,在中華民國建國精采百年,同時是劉其偉百歲冥誕的時刻,本展精選百幅由劉其偉家屬提供的黑白影像,配合「大洋洲廳」展出的物質文化標本,完整共構新幾內亞部落社會的意象。在地球生態環境和地方文化急速變遷的世代,本展示期待提供觀眾體驗,人類社會「曾經」擁有過的多樣化生活形態和異質居處方式,同時省思並展望太平洋島嶼世紀的未來。
文化探險
探險原是業餘的工作,世上沒有探險專家,他們大都是具有某一門專長,而又樂於研究者。早期的探險者,其中也有不少人是為了信仰、榮耀與淘金,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刻苦耐勞和勇氣,發現新事物時的興奮,在在勾勒出的歡樂和奮鬥,那是令人崇敬的。
我認為文化人類學家該是一個探險者。他到世界人跡罕見的僻地,記錄那些珍奇的事物。這種現地探訪,當然帶著多少的凶險機會。同時一切遭遇與所見所聞,絕非在文明社會中所能體驗到的。文化探險和觀光旅行不同,冷靜的判斷力和熱情,是田野工作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這種田野工作,儘可能長期參與和觀察。尤其是初學者,他必須從這些體驗中,來孕育自己的觀察力和思考法。田野工作是勞累的,尤其是遠征蠻荒地區的田野,隨時都要應付凶險的來臨,他先要有良好的健康,以及對工作價值的觀念。要知在雨林和沙漠中作業,原是艱險的,但在平安中所獲得的成果,卻會得到無比的滿足和快樂(劉其偉 1996)。
人模人樣
考古學家推測紀元前一萬年,新幾內亞中央高地的溪谷,就有人類居住過。至於另一起源,學說頗多。有自外界分若干次渡海移民而來。他們的皮膚對陽光頗有吸收效果,故作黑色。至於今日分布在海岸土著,膚色則作褐色。土著的膚色不特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顏色,即使在同一集落中,也有多種的膚色。
新幾內亞的人種和語言,確實較其他地區具有多樣性,但有許多習俗的特徵卻是共通的。普通在一個高地中,散佈著若干小村落,每一個小村落,就可視為一個政治單位,有一個頭人來領導。他們所選出來的頭人,自然是一個才智超群的人物,他的技能和威信要比別人高,頭人的意見,就是決定一村的方針。又,頭人既由全體村人的支持,而他在這有力的支持下,藉此以處理對外村際間的關係。
一個村落為了要具備強而有力的攻擊性,因此在集團的內部,是要有禁忌、財富、以及耕作豐收。由於此一目的,遂產生了物物交換的經濟形態。一如我們文明社會,先有交換而後有積蓄,因富有而產生威信。這些一切,當是最原始「權勢」的來源(劉其偉 1994)。
伊甸園之子
母子樂園
男人
女人
人與自然的樂章
新幾內亞由東至西橫跨著一條中央山脈;南部是遼闊的沼澤平原,河流密布,多沼澤和沼澤林;中部為高山盆地,山脈北坡陡峭;北部為石灰岩帶,多岩溶,被茂密的森林覆蓋著,沿海多為紅樹林沼澤。由於該島受東南季節風的影響,氣候屬熱帶型,平均氣溫32℃,季節性變化很小。山地南坡雨量充沛,西北沿岸則常有暴雨。
海拔1千公尺以下地區為低地混生雨林,棕櫚樹頗為茂盛;1千公尺以上地區以單一林居多;2千公尺以上則為樹身長滿蘚苔的森林。動物多為爬蟲類,諸如鱷魚、蝮蛇和蠎蛇,有鳥類和蝶類,以及本地淡水魚。除野豬外,無大型哺乳動物。
新幾內亞為一知名「多河流的島嶼」,由於叢林覆蓋著整個山區,既往雖有空中攝影,但仍有不少小河無法測量。該島最著名的河流有弗萊和希匹克河,河流至低地,沿著它就是廣濶的沼澤,悶熱而潮濕(劉其偉 1994)。
靠水吃水
靠山吃山
人與精靈的世界
新幾內亞的社會說不上是宗教,毋寧說他們有他自己的信仰。大凡原始社會的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相連的。由於精靈之賜可以豐收;由於祖先保佑,而得平安,他們相信一切的成就,都是由於精靈之助。低地和沿岸地區,宗教儀式較之高地為隆重而盛大。這些儀式,一般是對精靈和祖先奉獻祭品,祈望的是物質與繁榮。是族人建立人際間感情的時機,同時也是他們對下一代的重要教育。 新幾內亞的「信仰的性格」與「內容」,大致是集中許多雕刻、樹皮布彩繪、面具,以及建造一座高數十公尺的集會所,都是具有高度美術水準象徵性的裝飾。自從白人入侵以後,傳統文化已顯著地加速崩潰而瀕於湮沒,這不僅是新幾內亞,即使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勢所難免的(劉其偉 1994)。
雕刻
畫臉
儀式
樂器
原物干欄-新幾內亞的物質文化
我們這次到紐幾內亞採訪,主要目的還是在採集人類學家所輕視的文物標本,藉以提供國內研究物質文化者參考。
自然民族對藝術的觀察,不像我們傳統美術審美的理性原則,他們卻是完全出於感性,以宗教信仰和內在的虔誠,轉化為可視的造型,再表現在作品上。換言之,他們所創的圖文,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內在的表徵。同時在這些文樣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了一種將世界秩序化的精神,亦即是人類將世界形式化與抽象化的內在邏輯(劉其偉 1993;1996)。
旅程的終點是創作的起點
研究現代繪畫,必須深入研究原始文化,而研究原始文化,又須跑到文化人類學領域去。
遠征式的田野工作,進行研究、記錄和標本採集等等的事項中,所拾得來的零星碎片和有趣的經驗──諸如多樣文化的具體形態、自然與人類間歷史的劇變,以及雨林的生存秘密等,其使人興奮的程度,要比在都市裡做社會學的田野工作會刺激得多。
我們看原始人,認為是野蠻人,但是他們看我們才是真正的野蠻人。
當我要離開原住民地區時,我每次都有那種又要回到罪惡的地方感覺。
因為食人族都在臺北(劉其偉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