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古早台灣勞動者特展
看展覽

特展簡介

  台南縣中洲遺址出土了一具清代漢人遺骨,身上佈滿生前辛勤勞動的痕跡,推測脊椎多處患有關節炎,頸部尤其嚴重,顯示生前長期從事頭頸負重的工作。由於沒有進一步相關資料,無法得知他的真實身份,但可以確定,他是一位古早的勞動者。

  他的遺骸不但顯示當時的社會狀況,更記錄著他辛勞的一生。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他的病況得到勞動與疾病的啟示,使用正確人力抬舉搬運方法,來預防搬運造成的肌肉骨骼傷害發生。

特展簡介
特展簡介
發現古早台灣勞動者
發現古早台灣勞動者過程

  民國95年,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拓建工程處為確定路橋拓寬工程範圍內地下是否有史前文化層,並判斷拓寬工程是否會破壞史前遺址,同時儘量搶救珍貴的史前遺物,而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進行試掘。

  由於本遺址受到耕作、公墓、工廠及運動場所的破壞,過去地表遺物分佈即相當零星,此次小規模的試掘工作未發現任何史前遺物與文化層,僅發現二座清代漢人墓葬。二座墓葬其中一座僅剩墓穴壙跡與幾顆牙齒,推斷已經過撿骨。而另一座則是保留完整的墓葬形式,並出土一具人骨。

挖掘過程
圖一:中洲遺址探坑發掘情形
圖一:中洲遺址探坑發掘情形
圖二:第四號探坑發現人骨頭部
圖二:第四號探坑發現人骨頭部
圖三:進行人骨細部清理
圖三:進行人骨細部清理
圖四:整具骨骸出土
圖四:整具骨骸出土
發現地點-中洲遺址的介紹

  中洲遺址位於台南縣仁德鄉中洲村,1941年前後,由日籍學者金子壽衛男發現。根據歷次學者的調查結果,遺址範圍大致分布在仁德鄉示範公墓、依仁國小和中山高速公路之間,地表遺物的分布相當零星,又受到耕作、公墓、工廠及運動場所破壞。

  過去地表採集所獲得的史前遺物以橙色細砂陶片為主,一部分外表飾有繩紋,也曾發現陶紡輪與陶環。石器只發現過打製斧鋤形器,此外還有零星的貝塚。由遺物判斷,文化內涵可能屬於距今4500~3500年的牛稠子文化。

古早中洲地區的介紹 (乾隆台灣輿圖)

  根據文獻記載,台南地區以前曾有一台江內海,並在府城東方有一面積相當大的水潭-「鯽魚潭」。根據當地耆老描述,早期載運台南地區糖、米等農產品出口的帆船均可以由台江內海經許縣溪,進入鯽魚潭後,向東直達仁德鄉的大潭。

  清道光三年時由於颱風引起山洪爆發,泥沙淤積,潭水面積才日趨縮小。由這段歷史可以推測,中洲所在的仁德鄉於清代時產業發達甚至會有大船停靠,中洲人骨生前亦有可能為古潭邊從事搬運的勞動者。除此之外,糖業一直是台南地區最重要產業,其分布廣泛且需要大量、長期的勞動,亦有可能是中洲人骨生前所從事的工作。

乾隆台灣輿圖
乾隆台灣輿圖
藉由骨頭瞭解古早勞動者
古早台灣勞動者-中洲人骨的概略介紹

  中洲遺址出土的一號墓葬,由墓葬的型式與遺物得知應是一具近代的漢人墓葬,埋葬的時間無法確定,大致可判定為清代,即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末之間。人骨保存狀況良好,由頭頂至腳趾骨尖端的長度為165公分,葬姿為仰身直肢。

  性別判斷其為男性,年齡大約在35~45歲之間。由其牙齒與骨骼的狀況來看,其生前的健康情形不佳。牙齒的琺瑯質顯示成長過程有營養失調的情形,有一般人常見的牙結石與牙周病,磨損情況相當嚴重,可能意味其生前飲食粗糙。脊椎有嚴重的關節炎與增生骨質,頸椎尤為嚴重,顯示其生前長期從事頭頸負重的工作。由此推斷,此人生前可能是生活條件不佳的勞動階級。

中洲人骨上顎門齒表面有多條明顯的橫線,顯示成長過程中營養失調
中洲人骨上顎門齒表面有多條明顯的橫線,顯示成長過程中營養失調
如何藉由骨頭判定中洲人骨的性別、年齡與身高

1.如何從骨頭判斷中洲人骨的性別

  一般而言,若要從人骨上判斷其性別,最常使用盆骨及頭骨的特徵,中洲人骨依這幾個特徵來看,可以判定他是個男性。由於男女生殖功能的差異,用盆骨來判定性別的準確度最高。女性因為要有生產與懷孕的準備,盆骨的形狀會與男性不同。最常使用的幾個特徵如下:

女人的骨盆大而寬,男人的小而窄(a.女性、b.男性)。
女人的骨盆大而寬,男人的小而窄(a.女性、b.男性)。
盆腔開口的形狀女性是圓形,男性是呈心形(a.女性、b.男性)。
盆腔開口的形狀女性是圓形,男性是呈心形(a.女性、b.男性)。

2.如何從骨頭判斷中洲人骨的年齡

  因為骨頭會隨著人的年紀增長而有變化,所以骨頭的特徵也可以用來判斷年紀,但是因為每個人的發育狀況不同,無法算出非常精確的年齡數字,只能提供個體大致的年齡層。

  學者經常以十個顱骨縫隙的密合程度進行計算(左圖),就可以知道個體死亡前大致的年齡層。除此之外,牙齒磨損程度也可做為判斷年齡的依據。不過也有許多研究指出,牙齒磨損程度並不必然與年齡相關,還受到其他如性別及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隨著年齡增長,磨損的程度與模式也會有更大的變化。中洲人骨依據這些特徵,估計大致的死亡年齡是在中年,約35~45歲間。

顱骨縫隙用來計算年齡的十個部位
顱骨縫隙用來計算年齡的十個部位

3.如何從骨頭判斷中洲人骨的身高

  由於人的四肢與身體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可以利用肢骨的長度套入公式來計算身高。由於不同性別與種族的身材比例不同,所以必須先確定人骨的性別與種族,再套入適合的公式中。不過由於每個人的發育狀況不同,計算出來的結果也有一定的誤差範圍。學者們已發展出多套公式,其中也有針對漢人進行的研究,要知道中洲人骨生前大致的身高,利用其較完整的左肱骨與右橈骨長度套入公式,就可推算出他的身高約為160公分。

  漢人男性的身高公式(王永豪等 1979)

    身高(cm)=3.48*肱骨長度(cm)+55.54±4.01

    身高(cm)=3.58*橈骨長度(cm)+78.89±4.30

    身高(cm)=3.38*尺骨長度(cm)+78.39±4.40

    身高(cm)=2.52*股骨長度(cm)+54.69±3.59

    身高(cm)=2.80*脛骨長度(cm)+64.33±3.58

    身高(cm)=2.68*腓骨長度(cm)+69.85±3.64

  漢人女性的身高公式(改自張繼宗 2001)

    身高(cm)=3.24*肱骨長度(cm)+63.84±5.02

    身高(cm)=4.72*橈骨長度(cm)+56.57±5.33

    身高(cm)=3.53*尺骨長度(cm)+74.29±5.46

    身高(cm)=2.75*股骨長度(cm)+45.92±5.00

    身高(cm)=2.90*脛骨長度(cm)+60.30±5.14

    身高(cm)=3.22*腓骨長度(cm)+52.40±5.20

從中洲人骨推測生前勞動狀況與搬運傷害

1.從骨骼推測中洲人骨生前勞動狀態

  中洲人骨的脊椎有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並有大量的骨質增生,形成骨刺,幾乎可以斷定此人生前可能為體力勞動者,工作以負重於頭頸上背為主,物重可能很大,必須彎腰扛上肩頭。

  在職業醫學中,長期負重於肩或頭部可能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與其他相伴的退化性變化,而長期彎腰搬重可能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台灣早期先民大多以務農為主,務農者常於肱骨、肩胛骨以及盆骨出現骨刺與關節炎,但中洲人骨的骨骼狀況顯示其非農民,而是一名長期以頭頸負重的重體力勞動者。

2.中洲人骨所顯示的人力抬舉搬運傷害

  中洲人骨的脊椎呈現嚴重的退化性變化,有許多增生的骨刺,尤其在頸椎、下節胸椎以及腰椎。其骨刺的生成十分明顯且斜向前方,顯示應曾受到垂直壓迫的力量。 頸椎第二節的脊突明顯膨大,顯示受到肌肉韌帶強大的拉扯力量。脊椎關節炎最常發生在腰椎,但此人頸椎病況嚴重程度不亞於腰椎,與一般情況不合,顯示頭頸部的受力很大。其胸椎可能有脊椎側彎的情形,腰椎的骨刺則相當不對稱,顯示可能受到扭曲的力量,胸椎與腰椎因此出現兩種不同的曲線。中洲人骨的脊椎清楚呈現其生前勞動負重所造成的運動傷害。

中洲人骨的第五及第六頸椎,椎體外圍有明顯的增生骨質
中洲人骨的第五及第六頸椎,椎體外圍有明顯的增生骨質
認識搬運傷害
什麼是脊椎關節炎?

  脊椎是人體承重的中心骨架,自從人類在漫長的演化史中,從地上站起來那一剎那,便命定要與脊椎的負荷、疼痛、病變、與退化為伴、終身相隨。

  人類的脊椎隨著年齡,體重負荷,工作和運動的壓力、以及急慢性傷病遂逐漸產生變化;而退化性關節炎便是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椎體塌陷,骨刺增生,椎間盤脫水萎縮甚至突出,面關節發炎肥厚,韌帶肥厚鈣化,椎管狹窄,脊椎滑脫,駝背,側彎,僵直,神經根壓迫,脊髓壓迫等諸多情形。醫學研究告訴我們,當脊椎暴露於長時間的彎曲,搬重,扭轉,或振動時,退化的程度與速度將增快。下背痛與頸肩痛是現代人最常見病痛之ㄧ,每年造成龐大的工時損失與醫療支出。對於社會或個人而言,脊椎的退化與病變均構成顯著的負擔。

認識抬舉搬運造成的傷害與危害因素

1.認識抬舉搬運造成的傷害

  抬舉搬運使用手、臂、肩頸部位運作,因此這些部位的骨骼、肌肉就容易受到傷害。除此之外,由於脊椎承受上半身的重量,因此抬舉搬運也容易造成脊椎、下背部受傷。

  如抬舉過重的物品會造成椎間盤或肌肉的傷害,搬運中瞬間或長期彎腰、扭腰的動作會使得椎間盤突出,突發性的受力如跌坐在下節脊椎上都有下背部受傷的可能性;搬運物品時,物品距離身體太遠也讓椎間盤受壓過大;搬運的頻率過高也會導致下背部的衰竭、疲勞。因此,下背部是抬舉搬運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受力超過負荷或活動方式不當時就容易造成傷害。

紅外線熱影像圖片正常情況
紅外線熱影像圖片正常情況
紅外線熱影像圖片下背痛情況
紅外線熱影像圖片下背痛情況

2.抬舉搬運的危害因素

  抬舉搬運會造成傷害的因素很多,但若能對此有適度的認識將可避免大多數的意外發生。抬舉時動作不正確,受力超過身體所能負荷的範圍,反覆性的動作以及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都容易造成身體的傷害。外在的因素也需要留意小心,如場地是否濕滑、空間是否過於狹窄或搬運的物件中載有危險物品等。此外,體力、經驗不足也常是造成意外的原因之一,因此事前也必須評估自身是否能勝任。在搬運工作後要有適度的休息,讓身體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以免累積疲勞與傷害。

常見不正確的抬舉搬運方法與搬運傷害病例

1.常見不正確的抬舉搬運方式

  不正確的抬舉搬運常會造成腰背受傷,常見的不正確抬舉搬運方式有:

(1) 過度彎腰搬運 (2) 扭轉身體搬運 (3) 搬運過重物 (4) 過度伸展雙臂搬運 (5) 向上過度伸展搬運
(1) 過度彎腰搬運 (2) 扭轉身體搬運 (3) 搬運過重物 (4) 過度伸展雙臂搬運 (5) 向上過度伸展搬運

2.常見的抬舉搬運傷害病例

  40歲的陳先生是貨運公司的員工,有一天在搬運貨物時突然下背部劇烈疼痛,無法繼續工作,必須請假療養。根據中央健康保險局的統計,台灣每年近一成的人會因背痛就醫,醫療支出約30億元。許多國家的研究也指出,職場裡下背痛的盛行率僅次於感冒,近八成的成年人有背痛的經驗,多數發生在勞動人口密集的都市,長期從事搬運工作的民眾患病比率也較高。下背痛多是因搬運姿勢不當所引起,因此了解正確的抬舉搬運方式可以預防下背痛,適度的運動也能減少傷害的發生。

抬舉有道
兩人或多人抬舉搬運之建議

  兩人抬舉貨物時,應注意雙方力度的分配以達平衡,保持身體穩度,且互相要注意搬運貨物行走的方向。多人搬運貨物時,視貨物形狀大小,以尋求最佳抬舉貨物的姿勢,搬運時,腳步應確實,不要匆忙。

兩人或多人抬舉搬運之建議
兩人或多人抬舉搬運之建議
重物抬舉搬運到高處之建議

  搬運重物時,儘量分批搬運或利用工具並注意姿勢,當要將重物放上較高的貨架時,可利用機械輔助,例如梯子或可調較高度的堆貨車。

重物抬舉搬運到高處之建議
重物抬舉搬運到高處之建議
單輪車或手推車搬運之建議

  利用單輪車搬運貨物時,應抓住單輪車的平衡點,這樣在推動時才會較順利;而手推車則要注意所能乘載貨物的最大重量,於定點放置貨物時,應開啟煞車,避免意外發生。

單輪車或手推車搬運之建議
單輪車或手推車搬運之建議
建議人力搬運的重量與正確的搬運方法
人力提舉與放下的建議搬運重量

  參考圖為最佳的情況下,一位成年男性與女性於不同高度下可以提舉或放下的建議重量。最佳情況指的是在進行體力處理操作時,操作員的雙手在垂直彎曲和水平伸直的正確姿勢下移動物件,例如手肘高度時,男性手部彎曲所能負荷的物件建議重量為20公斤,女性則為13公斤;當雙手超過較重重量區時,應採用較輕重量區的數值,例如男性在手肘高度手部伸直時,則所能負荷物件建議重量為10公斤,女性則為7公斤。而當雙手接近兩區的分界時,應採用兩區的平均值。

  比較結果顯示出女性的建議重量約是男性建議重量的三分之二。若操作員搬運的物件的重量是接近16公斤或以上,是須進行進一部的評估,並依據評估結果來設置輔助或其他防護措施。

人力提舉與放下的建議搬運重量
人力提舉與放下的建議搬運重量
正確人力抬舉搬運方法

  人力搬運可分為徒手搬運和使用手操作人力車輛輔助設備,以下六個步驟,是個人徒手抬舉搬運之基本方法:

  1. 計畫如何進行搬運。評估貨物是否太重?是否需要他人幫助?
  2. 為保持身體平衡,身體靠近貨物,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3. 蹲下時兩腿分開,屈膝,背腰要挺直,以免脊椎受傷。
  4. 用手掌及手指緊握貨物,手臂緊貼身體,將下顎貼近胸前,挺腰確保背部平直。
  5. 將貨物貼近身體,縮短貨物重心與身體的距離,用腿力有節奏地將貨物提起。
  6. 提起貨物後,利用雙腳轉彎改變方向,避免扭腰動作。
正確人力抬舉搬運方法
正確人力抬舉搬運方法
搬運FUN鬆操
徒手伸展放鬆操
徒手伸展放鬆操1
徒手伸展放鬆操1
徒手伸展放鬆操2
徒手伸展放鬆操2
毛巾放鬆操
毛巾放鬆操1
毛巾放鬆操1
毛巾放鬆操2
毛巾放鬆操2
漸進式增強體能
漸進式增強體能1
漸進式增強體能1
漸進式增強體能2
漸進式增強體能2
診斷報告
關於中洲人骨的職業醫學意見

萬芳醫院職業醫學科黃百粲醫師

  1. 整體看來,此具骨骸的脊椎呈現嚴重的退化性變化,尤其在頸椎、最下面幾節胸椎、以及腰椎。其它軀幹與四肢骨骼的退化情形相對輕微許多、例如肩關節、膝關節。退化性變化以幾種形式表現:骨刺(osteophytes)、面關節(facet joint)的骨刺與不平整、椎體的楔型化(稍微wedge shaped)、椎體終板處的硬化(sub-chondral sclerosis in end plates of vertebral bodies)、部份椎體的圓形空洞化(可能代表骨質減少、疏鬆、或流失)、頸椎神經孔變狹窄(narrowing of foramina)、以及由組起來的骨架間接推測的椎間盤高度減少(decreased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disc)。骨刺的生成十分明顯,且斜向前方,顯示應曾受到垂直壓迫的力量(axial force)。頸椎第二節的脊突明顯膨大,顯示受到肌肉韌帶強大的拉扯力量(traction force)。頸椎變化不亞於腰椎,與一般情況不合,顯示頭頸部的受力很大。頸椎在組合後似乎呈後凸現象,與正常的前凸曲線相反(loss of lordosis)。腰椎的骨刺嚴重程度不對稱,顯示可能受到扭曲的力量(torsional force)。胸椎的情形似乎相反,如此一來便可能有脊椎側彎的情形(scoliosis),因此出現胸腰兩個不同的曲線(curves)。由於面關節沒有破壞,整個骨架沒有顯著駝背,因此排除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的可能性。有ㄧ處明顯的椎體空洞,會不會是脊椎結核病難以判斷,但即使有結核病,其嚴重程度並不及上述的退化性變化。
  2. 綜合以上發現,我們推測此人可能為一重體力勞動者,工作以負重於頭頸上背為主;物重可能很大,使他必須彎腰來搬,彷彿古代奴隸搬運巨大石塊的樣子。在職業醫學中,長期負重於肩或頭部可能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與其他相伴的退化性變化,而長期彎腰搬重可能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在德國與我國,兩者皆可被認定為職業病,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頸椎椎間盤突出被認定為職業病的條件是物重須至少50公斤,每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搬運,一年至少工作200天,至少工作8-10年。腰椎椎間盤突出被認定為職業病的條件是物重須至少15-25公斤(女性稍輕),每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搬運,例如100次以上,每日搬運總重在2-4噸左右,一年至少工作200天,至少工作8-10年。
  3. 在國際文獻上,頸椎椎間盤突出與其他相伴的退化性變化曾被發現在碼頭工人,屠宰場挑夫,以及用頭撐東西的非洲人身上。
  4. 此具骨骸雖然已無椎間盤可見,但從堆疊後推測以及其他相伴、明顯的退化性變化,我們推測他可能是以負重於頭頸上背為主的重體力勞動者。
出土人骨解說板
中洲遺址出土人骨解說板

顱骨

  顱骨(性別為男性,死亡年齡約35~45歲間)上的特徵和縫隙可以推測性別與年齡。

上顎

  門齒表面有多條明顯的橫線,顯示其成長過程中營養失調。

下顎

  牙齒齒冠嚴重磨損,可能生前飲食粗糙。

鎖骨

  比較左右鎖骨其中右鎖骨較粗,顯示右肩較常使用來支撐重物。

胸椎

  第九與第十胸椎椎體側邊有大塊的增生骨質(紅色部分)。

腰椎

  椎體周圍有增生骨質(紅色部分)。

中洲遺址出土人骨展示
中洲遺址出土人骨展示
中洲遺址出土人骨展示2
中洲遺址出土人骨展示2
2023/04/25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