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攝影特展
看展覽

引言

  人類如同所有生物一樣,都屬於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 數千年來的每一天,人類甚至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享有生物所帶來的好處與服務。如果說大多數的生物不需要人類,但人類,相反的,卻不能沒有這些生物。

  生物多樣性是與永續發展不可分割的元素,是經濟的優勢,對抗貧瘠的盟友,是共同的資產,民族和解的工具,未來世代的遺產,國際團結的表徵...。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共同承擔的責任。

  「一個普通的植物或只是一隻動物的死亡可能連帶造成其它物種的滅絕。而人就在這個鏈結的末端。為了避免面對這無法逆轉的難關,人類重新意識到與宇宙生物間的相互關連。未來的世代與我們面臨相同的未來。我們的生命相連。」,余洛自然與人道基金會(Fondation Nicolas Hulot pour la Nature et l’Homme)會長余洛(Nicolas Hulot)如此表示。

生物多樣性與存亡

  地球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特徵就是生命的出現,而生命令人最難以置信的特徵就是它的多樣性。今天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界的寶庫。它是天然或是人類培育而成的多樣性,基因、物種、棲所和自然景象,也是聯繫生物的整體關係,包括動物間的捕食、競爭或合作。生物多樣性同時展現在植物、動物、人類與社會中,有著最渺小的形體(無脊椎動物、浮游生物),甚至是以肉眼無法看到的形式(病毒、細菌)存在,也可以是廣大無邊的(海洋、熱帶森林)。

一個未知的世界

  科學家估計存在著一千萬至一億個物種,但經科學記載的僅有約一百七十萬。荒謬的是,雖然物種就存在於人們的周遭,星星則在銀河中閃耀,但人類所了解的物種數量,卻遠不及人類所知道星星數目。可是,人類每日每天都仰賴著生物多樣性,甚至往往毫不自覺。

  今天,生物多樣性正以自然滅絕的一百至一千倍的速率消失。許多物種甚至在被認識之前就已經絕種。人口以及資源消耗的增加,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且過度剝削許多的物種。再加上污染的結果、地球的暖化以及外來物種的引進,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今日已經成為科學面對的現實。

  • 「生命的圖書館已經著火了,而我們卻連藏書的書名都不知道。」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博士。
    • 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五十至的動植物物種,可能在二十一世紀末前消失。
    • 三分之一的兩棲動物、八分之一的鳥類與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絕種。
  • 進一步認識海洋生物
    超過七十個國家的科學研究機構共同致力於一項國際性的研究計畫「海洋生物普查計畫」(CoML)。該計畫始於2000年,其資料庫計數已達三萬八千個物種。但仍有浩瀚的區域未經探勘,特別是太平洋。認識海洋生態系依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大挑戰之一!
  • 瀕危物種的量測器
    依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UICN)瀕危物種紅皮書,2004年有一萬五千五百八十九個物種瀕臨絕種,七百八十四個物種被認定為滅絕,六十個物種僅能在圈養或培育下存活。這些數據尚且大大低估了這項危機的嚴重程度,因為納入評估的對象僅只有四萬個物種。瀕危物種紅皮書也是一種工具,用以檢視不同國家長期以來在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這方面的投入程度。
生物多樣性與保護

  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福利。國際聲明和公約重申這個論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依然是二十一世紀的挑戰之一。

每個人的事

  生物多樣性提供我們居所、食物、飲用水、衣物和藥品。在變化和複雜之中,它保障生態系的良好運作,對人類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務。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的遺產,相當於文化上的宏偉建築與藝術品。它建立了我們社會的多樣性,並且具有休憩、美學與精神的功能,而這是無價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留給後代子孫的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為了我們的利益。

國家大事

  1992年在里約召開的地球高峰會上完成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簽署。這項公約的目標有三:保育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資源利益的平等分享。十年後,在2002年的約翰尼斯堡地球高峰會上,這些國家再次承諾「至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率」。

要付出代價

  人口的成長與消費的增加,加劇了自然資源與原始空間所蒙受的壓力。貧瘠擴大了環境的敗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需要付出代價,但在發展策略中,卻並未被優先認定是短期的目標。這是一項長期的投資,必須由國際間為了全球生態與多樣化文明的出現來共同努力、共同分擔。

  • 「如果失去地球,人類贏得月球也毫無意義。」法國作家,莫里亞克(François Mauriac)(1885-1970)。
    • 百分之五十的地表面積已經因為人類的使用而改變,真正的處女地已不再存在。
    • 生態系所提供的利益與服務估計價值高達每年二十六兆歐元,相當於人類每年產出值的兩倍。
跨國保育!

  就像沙漠中的游牧民族一樣,薩赫勒-撒哈拉的羚羊為了尋找雨水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因為獵殺,牠們幾乎已經絕跡。在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護公約(CMS)與法國全球環境基金(FFEM)的支持下,成立了這些物種的保護區域網。動物的重新引進、科學的追蹤、國家公園的管理、地方居民的參與、生態旅遊的發展,這樣一個浩大的計畫中許多的面向,共有七個非洲國家共同參與。

為了地球的第一個行動:減少消費!

  生態足跡量測著人類對自然施加的壓力。生態足跡的計算包括生產食物所必須的土地面積、居民消耗的木材、使用的設備、以及吸收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如果每個人都像法國人一樣生活,那麼我們需要三個地球,如果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像美國人一樣,則需要五個地球。

  拯救瀕危物種與自然環境、教育與宣導、動員地方團體、影響立法、國際貿易與經濟...保護的工作應走出保護區。

瀕危的物種

  在十九世界末,南非白犀牛亞種被認為已經滅絕。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現在已計數有一萬一千五百頭野生個體。物種的保護原先只是環境意識的覺醒,但它永遠有其迫切性。當動物學與植物學的收集對於瀕危甚至自然滅絕物種的基因資產維護佔有重要地位時,保護或重新引進物種至其自然環境中,仍是第一要務。

在自然環境中

  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保護區不只保護生態系,同時也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工具,它能夠作為我們的自然資源的見證。由於保護區越來越融入地方經濟生活,以地域性或功能性來規劃,現今已被視為是國土整治的工具。

改變中的世界

  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與人口的演進、消費相關,同時也與對抗貧瘠、世界的改變、與衝突、與貿易全球化以及科技的進步相關。納入改變,提出嶄新的作法(生態修復、自然資源的區域管理、公共政策的演進等)都是當前的課題。但唯有正視生物多樣性,將之視為人類的自然伙伴,長期下來才能夠拯救它。

  • 「人類不是唯一思考的動物,但卻是唯一認為自己不是動物的動物。」法國外科醫生與人類學家,布洛卡(Paul Broca)(1824-1880)。
    • 保護區的涵蓋地球面積的百分之十二,但其中的四分之三僅存在於紙面上。
    • 國際非政府組織建議每個生態系的至少百分之十應該受到保護。
一個保護網,從蓋亞那到委內瑞拉

  由六個南美國家(蓋亞那、蘇利南、法屬圭亞那、巴西、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所採行的生態區域作法,在兼顧生態進程的範圍內,規劃保護的活動。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其合作伙伴首先依照不同的指標(物種的分佈、保護的現況、現存的威脅等),選定優先保護區。在法國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這個計畫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個保護網,確實保護區域性的重要森林,維持其豐富的資源,包括沿海的紅樹群落、沼澤林與高海拔雨林。

保護,對,但在哪裡?

  定義保護的優先順序是一場現實的辯論...。約有百分之五十的植物與百分之三十六的脊椎動物的生存面積僅佔全球面積的2.3%。據此,國際保育協會(CI)定義出三十四個「熱點」(points chauds),包含為數眾多的物種,其中許多是地方性的而且尤其是瀕危的物種。至於世界自然基金會,則是訂出兩百三十八個生態優先區域。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則專注於國際重要野鳥棲地(IBA)。這些保護區域有一個很大的比例是在新興國家、熱帶國家或島國。

生物多樣性與食物供給

  從有人類開始,我們的食物就是來自於生物多樣性。要有多樣化的農業,必須維護原生的品種與多樣性及其相近野生物種。
獵人-採摘者一直以來,為了生存,人類都是從自然界擷取必要的食物。到今天,消費野生物種(植物、野味、魚類)依舊供應了人類很大一部份的營養。以加納為例,百分之七十五的居民是從野生物種中吸收必要的蛋白質。

基因的銀行

  農業的開始要追溯到一萬年前。人類選擇了最適合其需求的植物與動物品種,二十九個圈養的物種提供了百分之九十的食物來源。在此同時,許多田野間的品種與多樣性卻消失了。然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基因是榖類收成每年增加的主要原因。這是生態系之所以能夠因應氣候的改變、對抗疾病、面對作物遭到破壞並且能夠使得目前的圈養物種多樣化的關鍵。

食物的安全

  世界上有超過八億四千萬的人在忍受飢餓之苦。對於那些最貧窮的農民來說,生物的多樣性能夠對抗飢餓形成最好的保護,植物與動物的眾多選擇,能夠提供一個多樣化的飲食模式並形成一個能夠因應變化的農業。將植物與動物保存在基因的銀行,保存在農業的開墾之中,如同在大自然裡一樣,是極其重要的。

  • 「大自然從未也不會進行單一耕作。」法國農業耕作者,德柏斯(Philippe Desbrosses)。
    • 在有紀錄的六千三百多個圈養物種中,不含那些已經滅絕的,有一千三百五十個瀕臨絕種。
    • 我們對植物的原始需求中,有百分之五十來自麥、玉米、米以及馬鈴薯。
更多的品種為了更多的高粱

  在布吉那法索與馬里,高粱約佔穀物產出的百分之五十。儘管地方的各種品種已經做了改良以適應當地的環境,但是高粱的產量還是已經達到極限。
 
  三十年來,高粱明顯遭到基因的侵蝕。法國全球環境基金資助一項計畫,目標是結合三十個村莊的農人,開發多產又有抗性的新品種。重點是在於要保留高粱栽培品種的基因成分。

叢林肉,謹慎

  野味肉類的交易在剛果盆地估計每年有一百萬噸。主要是有蹄類和小猴子,其中大部分的數量都還很多,但是這些取用仍然影響到保育物種,例如大象或是大猩猩,同時也因而造成地方物種的滅絕。對於動物資源的過度開發,會威脅到食物的供應以及村民、原住民甚至都市人的健康。管理這類被忽視的資源,也是國際間保護自然與食物安全的重要課題。

  為了保存生物多樣性並餵養越來越多的人類,必須在農業與自然之間取得協調。減少合成化學物質、生物性農業、農業生態學,有許多方向尚待開發。

多產的組合

  幾世紀以來,自然與農業和諧的共存。氣候與生態培育出傳統農業系統並且與環境的資源與能量取得平衡。一直以來,活的有機體有助於土壤的更新、分解與自然通透。傳粉的昆蟲讓我們有水果與蔬菜可食。生物多樣性的豐富也被複製下來改善農業實務。

面臨危險的拍檔

  密集的農業造成生物失衡以及土壤的貧瘠。肥料與化學產品的使用、含水層的污染、水資源的過度消耗以及破壞性的農業技術傷及生物多樣性。最後,是食物的生產與消費者的健康受到威脅。然而,到2050年,食物的需求卻將倍增。

重新的結合

  農業生態學係受到自然生態系與傳統農業運作的啟發。藉由輪作、綠色肥料、最小的耕地,可以來改善土壤。至於生物性農業,則是限制合成化學物質與仰賴生物多樣性的系統。這種農業型態,尊重環境,也有助於強化經濟獨立與農業社會體制。

  • 「不同於水牛,牽引車對於土壤肥力沒有貢獻、不提供牛奶、牛油,也不會繁殖。」斯里蘭卡農夫,泰納肯(Mudiyansee Tennekoon)。
    • 世界上有八億四千萬人受飢餓之苦。
    • 二十世紀的農業使得地球上百分之二十五的可耕種土地變得貧瘠。
土壤的肥力與生物多樣性

  由農業研究發展國際中心(CIRAD)、法國全球環境基金與法國發展署(Agence Francaise de Developpement)支持的一項發展農業生態技術的計畫在寮國北方進行,其目的在於恢復土壤的肥力。直接在植物覆層上播種是火耕法以外另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個方法有助於反制森林的砍伐。此外,做為覆層的乾草也是動物群的一種食物來源,不作為耕地,讓土壤的有機體重新活絡起來。這種管理模式形成一種尊重環境的農業而且在技術與經濟上都具有強勢的競爭力。

基因改造作物,社會的選擇

  基因改造作物 (Organismes Génétiquement Modifiés)融入來自其他有機體的基因,被賦予抵抗某些疾病或農藥的特性。這種基因的改變有可能在環境中擴散開來,今天,沒有人知道這類作物中期或長期會對生態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此外,農人變得在經濟上依賴這些生產基因改造作物或是農藥的企業,不再以傳統的方式耕作他們的土地。

生物多樣性與健康

  當人們花時間研究生物多樣性,它就會供應解藥,當它被誤用,它就會製造病痛,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生或死的問題。

活的有機體用於醫療

  活的有機體製造分子,其中的複雜型,遠超過化學家的想像。這種物質具有非凡的特性。例如抗炎症的明星阿司匹靈就是在1829年從柳樹的皮層萃取出來。依據世界衛生組織(OMS),全球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依賴從野生物種提煉出來的傳統藥方。在亞馬遜河,當地的土著使用超過一千三百種的藥用植物。

未來的分子

  大自然蘊藏許多在潛在的藥物,而這些藥物也隨著大自然一起消失。在一萬八千種來自海洋有機體的物質中,有百分之十五已被能夠分解出新的活性分子。到今天,在有紀錄的海洋物種中,僅有百分之一的化學成分是經過分析的。AZT(Azidothymidine)這種用來對抗愛滋病病毒的合成衍生物,係來自於加勒比海一種現今瀕危的珊瑚海綿體所分泌出來的分子。

健康的環境為了健康的身體

  全世界旅行人口與產品的往來交流以及自然環境的失衡,導致新的疾病的產生。伊波拉(Ébola)病毒在中非造成大猩猩與黑猩猩大量死亡,然後村民又食用這些肉品。我們在血液中發現有毒物質,其累積使得身體變得虛弱。一個健康且多樣化的環境,是我們對抗疾病的後盾,也是維繫大眾健康的最佳體系。

  • 「看來上帝送來疾病,只是為了迫使人類在其可及的範圍內,找出祂放在植物中的解藥。」喀麥隆的農人,薩里諾第(Lawan Sali Njobdi)。
    • 在三十萬種已知的高等植物中,僅有百分之二的植物其潛在藥理學的特性已經被研究過了。
    • 有百分之四十至七十的藥物是來自於自然物質。
    • 植物分子的市場

      法國全球環境基金在加彭支持的一項生物多樣價值計畫(Biodivalor),收集植物、加註樣品的出處、賣給製藥實驗室進行醫療物質的研究。自六百萬物種提煉出的一千兩百種萃取物已經銷售出去並且為地方發展的計畫創造出十五萬歐元的獲利。生物上的探索可能產生收入,但卻不能成為南方國家的經濟上的黃金國,因為事實上,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時間,測試過一萬種樣品後,一項藥物才能商品化。

    • 戰勝瘧疾

      每年世界上有兩百萬人死於瘧疾。寄生蟲總是能夠適應不同的療法。一些物質例如從艾蒿(中國一種藥用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從新喀里多尼亞海棉提取的phloéodictines以及合成分子trioxaquines(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與發展研究院(IRD)的研究成果),都是對抗這項疾病的新希望。奎寧,參考藥物,也是從金雞納樹,一種南美的樹木的樹皮中提煉出來的。而現代與傳統藥物的結合,應能製造出平價的藥品。

生物多樣性與漁業

  海洋魚類是人類所需蛋白質的基本來源。然而,對於海洋的過度開發已威脅到這項自然資源。唯有透過國際間對漁業的審慎管理才能夠將儲量重建起來。

豐富的海洋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醞釀我們的文化,讓我們交易。尤其數千年來,海洋提供我們食物。今天,全世界的漁獲量高達八千萬噸,其中有四分之三都是供給人類直接食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00年)。在非洲,魚類仍是動物蛋白質的首要來源。漁業因此對於人類食物的安全仍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取之不盡的魚塘?

  密集的捕魚與技術的現代化正在耗盡海洋的貯存量。紐芬蘭島的鱈魚群已經消失。這樣的過度開採破壞了生態系,同時也是一種浪費。所謂「附帶的」捕捉,約佔整體漁獲量的百分之三十,都被重新丟海裡!每年有三十萬頭鯨豚成為漁網的受害者。今天資源豐富的海洋已達其極限。

捕得少,捕得好

  依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管理措施,減少捕魚、遵守配額、納入不同的參與者、增加經濟繁榮地方,都是負責任的捕魚原則。其他包括減少海洋污染、保護沿海與海灣的自然環境以及魚群繁殖區域等都有所助益。

  • 「魚看不到魚鉤,只看到誘餌;人看不到危險,只看到利益。」滿族諺語。
    • 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海洋漁場遭到濫捕或者捕魚量已幾乎影響魚群的繁衍。
    • 捕魚是世界上兩億多人唯一的謀生方式。
  • 漁民和魚群達成和解!
    在法國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於聖路西島規劃了一個海洋保護區(AMP),經過十年的時間,魚群數量在保護區內的增至四倍,在周圍的捕魚區內則是增至三倍。而  魚群的種類也增加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衝突趨緩,而由於觀光業的發展,漁民也獲得額外的利益。海洋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漁業永續管理的有效利器。
  • 保護「海洋的牙齒」!
    鯊魚在食物鏈的頂端。在吞下獵物的同時,鯊魚確保了生態系的健康。每年有一億條鯊魚因為牠們的鰭而被捕捉,在亞洲,鯊魚鰭可以賣得非常高的價格。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不同種的鯊魚,數量已經減少了百分之五十至八十不等!這種指標型動物的消失,危及整個生態系的運作。屠殺鯊魚,就是威脅漁場的產出。
生物多樣性與森林

   為了增加耕種的面積或是提供木材,森林消失了。森林是某些人生存之地,是其他人休閒的處所,森林擁有豐富的資源,保護森林、永續管理是每個人的責任。

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熱帶森林蘊藏著約百分之五十的生物物種。森林是食物、燃料、建材、纖維與藥物的來源,森林也發揮了許多生態的功能(儲存碳、儲存水、調節氣候等),估計在全世界價值約達四兆歐元。森林具有神聖的重要性同時也具備休憩的功能。

森林面臨危險

  依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每年有一千五百萬畝的熱帶森林(相當於突尼西亞的面積)遭到破壞。森林遭到破壞的主因是為了取得農地、牧場或是木材。基礎建設、採礦、火災以及居民的貧窮(為了維持生計而進行火耕)也都是重要的因素。此外,非法買賣木材也讓這些木材生產國損失約八十億歐元的利益。
砍得少,砍得好永續管理森林生態系,就是要深入了解森林的功能並看重森林提供給人類的服務。要面對這個挑戰,就必須要為相關的居民增加經濟的產出、對抗非法的貿易並發展永續開發的技術。減少木材的使用、保護原始森林不同類型具代表性的樣本,也是首要的工作。

  • 「當樹木倒下,我們聽得到,樹木發芽時,沒有一點聲響。」非洲諺語。
    • 地球上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原始森林已經遭到破壞,在現存的森林中,僅有一小部份受到有效的保護。
    • 有四億的人口仰賴森林維持生計。
  • 在剛果盆地的永續林業管理
    森林整治計畫能夠計算出在不破壞森林更新的情況下所能取用的木材數量。經過生物盤點之後,脆弱的地區被規劃為保護區。生活條件的改善與居民的使用權皆已納入考量。在法國發展署與法國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這項計畫涵蓋的面積達六百萬畝。目的在於發展這些國家的經濟並更新自然資源。
  • 負責任的購買行為
    木材的證書定義出永續管理的環境、社會與經濟標準,且有助於產品的追蹤。這樣的作法使得所有的買家在購買的行為中,都對森林的永續管理都貢獻了一份力量。
生物多樣性與觀光業

  廣大的原始空間成為經濟的致勝王牌。想要在保護自然環境與觀光業的發展間取得平衡,是非常困難的。

自然資源

  觀光業佔世界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一,且提供十分之一的就業機會。如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樣,盧安達境內的山地大猩猩、智利百內國家公園(Parc National de Torres del Paine)、蒙古大草原和蒙古包,都成為旅行的動機。在肯亞,觀察大象的觀光活動所帶來的收入遠勝過取得大象死後的象牙價值。蓬勃發展的生態觀光業已是未來的趨勢之一。自然與文化的多樣性已成為一個寶庫。

假期的代價

  觀光客追尋異國情調,密集前往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南部以及生態敏感的區域。地中海沿岸每年已有兩億的觀光客到訪,估計到2025年,觀光客人數將增至三億兩千五百萬。基礎建設以及觀光的頻繁,已經造成視覺的污染並破壞環境。脆弱的自然環境正逐漸失去它的魅力。

巧妙的平衡

  觀光是重要的財源,管理好又有道德的觀光,例如生態觀光,能夠支持自然的保護也讓地方團體獲利。相關的旅行業者扮演積極的角色,是專家,也是景點的推廣者,同時也參與地方的保護行動。未來必須發展這樣的觀光模式,作為解決方法之一。

  • 「將保存生物多樣性納入觀光業的規劃能夠讓這個產業獲得更多的收益,然而,環境的破壞又回來扼殺這隻金雞母。」米耶岱敏(Russ Miettermeier),國際保育協會(CI)主席。
    • 活體動物的非法交易每年涉及一百五十萬隻禽鳥以及六十四萬隻爬行動物。
    • 南非國家公園百分之八十的運作靠自然觀光。
成功的結合

  巴西的潘塔納溼地(Pantanal)是一片有被淹沒之虞的廣大平原,棲息著許多珍貴的動物,其中包括美洲豹。在法國全球環境基金的資助下,各相關單位(飼主、旅行業者、政府單位)共同創立了佔地一百二十萬畝的潘塔納公園,發展生態旅遊。在鄉間客棧接待遊客,參觀牧馬場,這樣的作法為牲口的粗放帶來額外的收入,同時也證明這群在潘塔納生活的禽鳥、哺乳類動物確實受到保護。

觀光客,不要成為走私客而不自知

  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排名第三,在藥品與武器之後,是物種消失的主因之一。帶紀念品回來,例如鸚鵡、蘭科植物、珍貴的木製或玳瑁製品、象牙的首飾等會扼殺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規範著約三萬三千個物種的國際貿易活動。受世界自然基金會以及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共同監督的野生動植物交易調查記錄特別委員會(TRAFFIC)動員起來,提供非法貿易的文獻資料,吸引輿論與決策者的注意。

生物多樣性與淡水

  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大自然這樣一個龐大的工廠,貯存、過濾並分送淡水。保存生物多樣性,有助於水資源的永續管理。

飲用水的源頭

  地球是藍色的。但只有0.01%的水是生物可以使用的。佔有地表面積不到百分之一的淡水生態系,孕育著特有的生物多樣性(百分之二十五的脊椎動物)。濕地、森林與河流貯存、過濾、淨化並調節水量。宏都拉斯拉帝哥拉(La Tigra)國家公園的森林提供該國首都德古西佳巴(Tegucigalpa)附近八十五萬居民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水源。

淡水,稀有的水

  淡水的需要量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農業灌溉的需求而提高,農業灌溉消耗可支配水源的百分之七十。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在缺水的國家。同時,濕地還在減少。水生的動植物在過去的三十年間衰退了百分之五十。超過百分之二十的淡水魚面臨瀕臨絕種或是已經滅絕。

朝向一次藍色的革命?

  由於水會引發國際間的緊張,某些國家將境外河流納入管理。埃及、埃塞俄比亞與蘇丹於1999年發展出一個共享尼羅河水的策略。也透過濕地保育、森林保護以及減少沼澤污染等方式來合理管理水資源。在國際的層級,則是拉姆薩爾(Ramsar)溼地公約的簽訂。

  • 「在宇宙間,水比黃金更稀有。」天體物理學家雨貝席夫(Hubert Reeves)。
    • 每年五百億歐元,這是溼地每年對人類所提供服務的價值。
    • 地球上百分之八十四的溼地面臨消失的危險。
「有了水,大地回春!」

  在喀麥隆,雨季期間的瓦薩(Waza)平原自然會被洛貢河(Logone)的漲水淹沒。十萬居民靠捕魚維生,在乾季,他們則仰賴肥沃的土壤或是放牧。但是為了種植水稻所建立的馬加(Maga)水壩改變了漲水,造成生物多樣性大幅的減少。透過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的一項計畫,在堤壩間開挖運河,使得平原重新被淹沒。今天生物多樣性已經重建起來,食物的供應因而穩定,且每年每人增加兩百歐元的收入。

維多利亞湖的入侵者

  在非洲,維多利亞湖原本水產豐富,但尼羅河鱸魚的引進卻打亂了這個平衡:數十種地方魚類都消失了。後來,人們又引進了原產自巴西的植物水葫蘆,這種植物聚集而生,影響水上交通造成淤泥,有利於尼羅河鱸魚的迅速繁殖,成為血吸蟲病與瘧疾媒介的溫床。

生物多樣性與氣候

  人類攪亂了氣候。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成為生物圈是否繼續存在的重要關鍵。

全球暖化

  人類的活動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氣候的暖化(到2100年,溫度將上升攝氏二至六度)。冰河的融化、海流的改變、海平面的升高、海岸的侵蝕、荒漠化、水患、熱帶疾病的肆虐都對人類造成威脅。圖瓦魯(Tuvalu)島的居民尋求生態的庇護,因為他們的國家正逐漸被太平洋淹沒,不得不放棄家園。

適應或是滅絕

  許多物種的表現已經反映出氣候的變化。許多動植物的分布區域已經朝向兩極或是高海拔處移動,繁殖期提早到來。改變越大特別是越快,物種越難適應。生態系的多樣性與完整性能夠加強物種對抗這種混亂的能力。

空氣!

  森林與海洋吸收了碳,扮演著緩衝的角色,減輕了這些改變的幅度。但正如京都議定書所主張的,只有大量的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才能夠降低潛在的衝擊。一種國際間的合作,尤其是工業化國家行為的改變是絕對必要的,如此才能拯救我們的氣候,甚至可能拯救我們的地球...

  • 「必須改變的是靈魂,而不是氣候。」羅馬哲學家塞內加(Sénèque)(西元一世紀)
    • 因為氣候的暖化,從現在到2050年,可能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動植物會消失。
    • 超過一億人口居住在比平均海平面高不到一米的地方。
停止扼殺珊瑚!

  太平洋孕育著百分之四十的珊瑚礁,珊瑚礁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生態系之一。珊瑚礁是島嶼發展的基礎,它減緩海岸的侵蝕,且提供沿海居民百分之八十的蛋白質。珊瑚礁也是地球暖化的第一個受害者。酸鹼值與水溫的升高使得鈣化停止。降雨異常集中、大退潮都造成珊瑚礁的白化。在法國發展署與法國全球環境基金的資助下,同時與國際保育協會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合作,為獨特的珊瑚礁生態規劃保護區。

北極熊熱得要死

  海豹只有在冬天是易受攻擊的,因為這個季節白熊在大浮冰上捕捉海豹,以囤積脂肪。然而,冰提早融化使得獵季變短。營養不夠,白熊變得虛弱,而母熊又忙於餵養小熊。科學家已經發現年輕熊隻的數量減少。

生物多樣性與社會

  自從智人出現以來,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就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與自然

  人類社會是在與其環境不斷的互動下演進。生活的方式、自然的表現與使用(打獵、捕魚、採集、耕種、畜牧然後休憩),甚至最後我們思考的模式,都是因應環境中可支配的資源與限制而建立的。而人類的文化則是展現在自然之中,使用、改變與適應生態資源與環境以符合需求。

懂得保護

  全憑經驗累積的知識讓人類有微妙的認知,懂得種子的管理、有效率的耕種或是藥物的製造。有時候甚至從這些知識中發展出現代科技。許多傳統社會中的生活方式往往已將某些自然資源環境的管理加諸其中,甚至包括禁伐森林。

瀕危的民族

  原住民及其文化的消失為連繫人類與地球間的原始關係敲響了喪鐘。從格陵蘭島到亞馬遜,原住民受到疾病、森林砍伐、自然資源減少以及文化適應的威脅。國際社團意識到原住民的權利:1999年加拿大成立紐納武特(Nunavut)行政區,兩萬九千名伊努伊特(Inuits)原住民住在那裡。保護有生命的多樣性,也就是保存各種祖先管理自然的方式,也就是尊重各種形式的生命。

  • 「文化不是一種商品。民眾想進行財產的交易但也要保護他們的靈魂。」法國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
    • 世界上通行的語言有六千種。其中僅有百分之十是可能被保存下來的。
    • 在亞馬遜,有超過九十個種族在二十世紀間消失了。
挽救自然的祖先

  羅望子樹、無花果樹、狐猴、鳥啼...,馬達加斯加的薩果圖沃(Sakoantovo)森林,包括樹木以及神聖的動物,受到馬哈法利(Mahafaly)族祖先的保護。但這種過去對森林保護有貢獻的傳統做法,現在卻正在消失中。在缺糧的時節,獵殺某些物種的禁忌不再有效。在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法國全球環境基金的資助下,馬達加斯加政府已將管理森林的權利移轉給社團。事實上最懂得如果永續經營屬於他們的土地的,往往是居住其間的居民...。

最後的卡蘇雅人(Kasua)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卡蘇雅人和不同的神靈分享他們的森林,這些神靈是資源的主宰者。每次的取用都要經過協商。依照他們的信仰,一次屠殺數隻動物一定會導致獵人的死亡。這樣的宇宙起源論維繫了森林與卡蘇雅族人間的平衡。然而,木材的濫墾濫伐侵犯了聖地,破壞了自然環境,信仰的力量被削弱,而森林提供他們野味、藥物與手工藝。這樣的變革威脅到他們的文化與生存。

  人類的未來面臨永續發展的挑戰:尋求環境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維持,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平衡。

貧窮與破敗

  最貧窮的居民往往直接仰賴自然資源維持生計。相反的,富裕國家的人民感覺上似乎就與自然資源不那麼直接相關。缺乏使用自然資源的規則,導致人類過度開發不顧自然資源的再生循環。在這樣一個共有財與貧窮的悲劇循環中,自然資源減少了。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西方社會的發展經長處於一種人類與自然對立的情緒之中,然而自然應該被認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要素。經過地方團體將自然資源重新占為己有的階段,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是一種利益的公平分配。

永續發展的挑戰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保存與永續發展密不可分的生物多樣性,促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生活的方式。對空間做更好的管理、減少消費提升品質、重新思考國際間的合作、形成國際意識,這許多的面向需要所有的個人、社團、政治與宗教潮流、民間社會、企業與政府都動員起來。

  • 「四十億年來,永續發展的最佳範例,就是生物的多樣性。」法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MNHN)的巴赫伯(Robert Barbault)。
    • 探循衝突的起因,有三分之二的都是因為接近或使用資源。
    • 百分之四十的世界經濟是建立在生物產品以及生態進程上。
地方團體收回他們的資產

  在塞內加爾,地方分權的法令讓農村團體能夠設立保護區。在余洛自然與人道基金會(FNH)及其夥伴(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署(ADEME)、法國電力公司能源服務計畫(ACCESS/EDF)) 與地方發展機構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地方的資產保護區。這些保護區將當地居民希望為後代子孫保留的自然與文化遺跡重新規劃起來。這項經濟發展的計劃使得每個村莊有能力能夠自行承擔管理的工作。在東塞內加爾及其三角洲,正在興建兩座地方資產保護區,每一個保護區都由超過二十個村莊以及五十餘個自然與文化的聖地所組成。

明天會有什麼樣的大自然?

  不要再以為規劃好一切,大自然就會被保護的很好。不論採用什麼樣的保護政策,社會必然會有一場真正的辯論,探討在這二十一世紀初,我們準備好要給予大自然一個什麼樣的位置?為了生物多樣性,我們是否準備好要讓步,要做出什麼樣的努力,放棄或改變我們生活與消費的方式?

結論

  余洛自然與人道基金會創立於1990年,是一個不參與政治、不屬於任何教派的非政府組織,基金會致力於改變每個人的行為,以保護我們的地球追求永續發展為目標。這個法國的基金會以公益著稱,貢獻於環境教育,讓大眾意識到我們的自然資產的豐富與脆弱。秉持這個宗旨,在創始夥伴包括法國電力公司、標記品牌(Marque Repère)、萊雅化妝品公司、法國電視一台以及法國南方高速公路公司(ASF)生物多樣性合作計畫的支持下,基金會發起了一項活動,名為「沒有自然就沒有未來...因為我們的生命相連」(http://www.fnh.org )。

  諾亞保護協會(L’association Noé Conservation)(1901頒布之協會法,一般利益)的任務在於藉由教育與實際保護行動保護法語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協會發起「諾亞方舟」的活動,結合許多擁有相同價值與共同目標的非政府組織、公益機構以及企業,要停止,甚至逆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合作關係

  法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尤其在其海外行政區域。法國也投入保存生物多樣性,透過外交與財務計畫,大力支持各項環境公約的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遷移及野生動物保育公約(Convention de Bonn)、拉姆薩爾溼地公約。)
法國的政策首重物種與生態系的保存,提昇價值,以受惠地方居民。為了協助經濟的發展,改善貧窮,法國更推動多項自然資源永續管理的計畫。

  法國外交部、生態與永續發展部以及研究部執行國家的合作政策,協助發展中國家:

  • 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政策考量,
  • 支持其保護與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計畫
  • 設立管理保護區與保護物種的常設機構,
  • 關注生物多樣性的利害關係並提供訓練
  • 了解與研究重大的環境議題。

  法國尤其仰賴以下兩個機構:

  • 法國發展署:資助特定的計畫,包括保護區的設立、整治計畫的推動以及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
  • 法國全球環境基金:成立於里約地球高峰會議之後,已在四十餘國,特別是非洲,資助了超過六十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專案,資助金額達五千七百萬歐元。
2022/11/29 更新